台北靈糧堂
「關懷中心」這名稱的涵蓋面非常廣泛,因此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關懷中心設立之初,是為了關懷新進的肢體,所以新人的工作是關懷中心的重點事工之一。另方面,也為了要關懷未在牧養系統內的會友。由於教會自一九九六年十月轉型成小組化教會以來,地區小組牧養的功能已能涵蓋這個層面,所以早在一九九二年,神就開始在關懷中心的同工心中工作,在教會牧養尚未轉型前,神就已開始帶領關懷中心的轉型。目前,關懷中心除了新人關懷的…
「禱告動力總站」是原來的禱告部,為配合小組教會的組織更名的。禱告動力總站有「禱告組」和「醫治組」兩種聖工在運作。總站長是周神助牧師,帶領各區禱告動力站的站長們及有關的同工一起商討教會禱告及醫治有關聖工後,交由執行同工劉美珊教師及神學生李月華傳道執行。 禱告組為聖工守望 一、每週例行聖工: 1.安排及執行每主日各堂崇拜守望禱告,及相關人事、行政。 2.安排及執行每週二兩上午8:30~9:30全職同工…
自教會轉型成小組化教會後,教育部也轉型為裝備中心。由於小組化教會的理念是以耶穌帶領十二位門徒為範本,強調小組是基督徒群體生活的基本單位,一切的裝備訓練都不能與小組脫節;裝備中心的任務便是在小組架構中,落實以基督為中心的全方位門徒訓練,使每一個進入教會的弟兄姊妹都能在一系列的造就課程中,被訓練成主的門徒和基督的精兵,齊心為建造榮耀的教會和擴展神國而努力。 連結各事工部門的整合中心 因此,小組化教會裝…
宣教部原屬教會事工處,因應教會轉型小組教會,於八十七年八月改屬牧養處,以期與牧養體系有更緊密關係,賦予牧區更直接的支援功能。宣教部無論在原先的事工處或現在的牧養處角色、功能與任務始終如一。(幕僚/策劃者;支援/執行者;資料製作/提供者;監督/扶持者;公關/協調者) 舉凡教會大型節日佈道或牧區的宣教、社區服務及福音行動,均參與策劃並按需要提供技術、經費和材料等支援。 經常性事工 一、每主日主辦假日生…
這真是神的恩典,使我們這些來到台灣寄居的,雖然遠離了我們的家人,卻仍與“神的家人”親近,更是與祂親近。祂與我們的同在比任何事情更重要,因為主耶穌是這生命中一切的保障,讚美主! 立基磐石散不了 POKI(印尼海外基督教團契)是幾位渴慕以印尼語聚會的弟兄姊妹們所結出的果子。直到今日POKI已有九年服事來自印尼的弟兄姊妹。在這段時間裡,如同其他教會的成長,POKI也經過了不少的風風雨雨。明顯可以看到的,…
菲律賓團契隸屬台北靈糧堂英語牧區,三年前成立時人不到十人,但聚會人數一直持續穩定成長。第一任輔導為琳達(Linda Yew)姊妹,去年三月起由畢愛珊(Alison Brandt)姊妹接手。與菲律賓團契有固定聯絡的弟兄姊妹多達一百二十人,但每次聚會出席人數甚少超過四十人。這是因為許多本地雇主藐視法律,並未給予菲籍家管每週一天的休息日,所以很多姊妹一個月至多只能參加一次聚會,甚至更少。 兄姊忙中抽空服…
台北靈糧堂的英語牧區由來已久,但是一直到四年前的一九九五年一月才有進一步的發展。當時,鍾瑞夫(Ralph Jones)成為英語牧區的第一位全職牧師。在鍾牧師、佩泰克(Peng Teck Ngoh)、楊約伯(Job Yan)及其他同工的共同努力之下,英語牧區轉型為細胞小組化的教會。那一年,神大大祝福他們小組化的策略。 神帶領牧區一分為二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馬躍中牧師(Tim Meier)加入英語牧區…
「萬國啊!你們都當讚美耶和華。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祂。」(詩一一七:1)「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19)「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革哩底和亞拉伯人,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徒二5~11)「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
一九九八年學生牧區有兩件大事,其一是二月份正式成立「青少年週末派」(崇拜);感謝主,到目前平均人數有五百位左右。其二為從暑期開始,分成南北二大牧區;以地區學校分小組。 這一兩年來,我們都在提昇、更新、調整、堵破口,期待能除去許多阻礙,使學生牧區都能有更大的突破及吸收外面的青少年人。 不一樣的聖誕節 感謝主,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我們學生牧區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聖誕達尼Titanic嘉年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