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1 | 馬太福音十一:1-十一:19

禱讀: 6節

經文內容
  • 馬太福音11:1

    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就離開那裏,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

  • 馬太福音11:2

    約翰在監裏聽見基督所做的事,就打發兩個門徒去,

  • 馬太福音11:3

    問他說:「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 馬太福音11:4

    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

  • 馬太福音11:5

    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 馬太福音11:6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 馬太福音11:7

    他們走的時候,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甚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

  • 馬太福音11:8

    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甚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裏。

  • 馬太福音11:9

    你們出去究竟是為甚麼?是要看先知嗎?我告訴你們,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 馬太福音11:10

    經上記着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所說的就是這個人。

  • 馬太福音11:11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天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

  • 馬太福音11:12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

  • 馬太福音11:13

    因為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到約翰為止。

  • 馬太福音11:14

    你們若肯領受,這人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

  • 馬太福音11:15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 馬太福音11:16

    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

  • 馬太福音11:17

    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

  • 馬太福音11:18

    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着的;

  • 馬太福音11:19

    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有古卷:但智慧在行為上就顯為是)。」

凡不因主跌倒的就有福了

有人因主堅固,因主蒙福;也有人因主動搖,因主跌倒;主要因素乃因對主不同的認識與態度。 一、因主動搖,卻不跌倒(3節) 施洗約翰是位屬靈的偉人,他為見證真理,指責罪惡,被下在監裏。在監裏聽見耶穌行了不少神蹟。他可能期待主能行神蹟幫助他出監,但一日過一日,他開始失望、自憐,對主是彌賽亞的信心也開始動搖。你是否曾為你不好的遭遇懷疑耶穌?你是否因主使別人平安順利,你卻難處不斷而信心動搖?小心!動搖卻不要跌倒。 二、因主堅固,得以站立 施洗約翰信心動搖時,差人去問耶穌,這是他不致跌倒的秘訣。若他去問法利賽人,去問希律王,他信心一定會在動搖中跌倒。你疑惑動搖時要來問耶穌。耶穌仍以醫治瞎子、瘸子、長大痲瘋、聾子,並使死人復活,傳福音給窮人的事實堅固他的心。最後一句話很重要,「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6節)主的意思是不要因你下監而跌倒,更不要因我幫助了瞎子、瘸子……死人、窮人,而沒有幫助你跌倒。醫治、復活是福氣,為主愛若不跌倒卻是更大的福氣。 三、因主稱讚,心得安慰 主沒有因他疑惑動搖生氣,更沒有責備他,反而稱讚他。 1.他不是風吹動的蘆葦,不是穿細軟衣服的人:施洗約翰是站穩真理立場又不講求享受的人。你是不是這樣的人?我們也應效法耶穌不「背後論斷人」,卻「背後稱讚人」。祂不但以愛遮掩人的過錯,更用愛顯揚人的優點。 2.最大的一位: (1)比先知大(9節)。 (2)為主預備道路(10節)。 (3)因是主的開路先鋒,所以無人大過他(11節)。 3.最小的一位:但若從新約恩典的角度看,新約最小的信徒蒙受恩典的地位與豐富,比舊約中最大的還多。 4.他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14節):這是舊約瑪拉基書四章5節的預言。這預言證實的先決條件是「你們若肯領受」。我們「若肯領受」,必能證實並經歷聖經中各項的預言與應許。 四、天國、世代、智慧之子 1.天國是努力進入的(12節):我們得救是本乎恩,因著信,不是出於我們的行為。「信」從一個角度看是簡單的意志動作,但從另一角度看卻是需要努力付代價的。何況「信」以後更應竭力追求。你對天國的努力,是否超過你追求學業及事業成就的努力? 2.世代: (1)沒有反應的世代:這是吹笛不跳舞,舉哀不搥胸的世代。對神、對真理沒有反應,對罪沒有憂傷。 (2)亂反應的世代:批評不吃不喝,批評又吃又喝。你是否常反應不該反應的,不反應該反應的? 3.智慧之子:面對不反應的世代及亂反應、亂批評的世人,你不要手足無措;也不要指責別人,肯定自己;當然也不必指責自己,肯定別人。作智慧之子以「智慧」為行事原則。不以世人的批評為行事原則。
默想

回應

求主使我效法主,在被懷疑、被批評時不灰心沮喪。

靈修搜尋

b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