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6 | 傳道書六:7-六:9

禱讀: 傳六7〜9

經文內容
  • 傳道書6:7

    人的勞碌都為口腹,心裏卻不知足。

  • 傳道書6:8

    這樣看來,智慧人比愚昧人有甚麼長處呢?窮人在眾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甚麼長處呢?

  • 傳道書6:9

    眼睛所看的比心裏妄想的倒好。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貪得無厭是虛空

本段討論人生另一大問題──「不滿足」。慾望得滿足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動機。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發現人的慾望有五種:生存、安全感、愛與被愛、自尊及自我實現。人所做的一切事,舉凡生活享受、累積財富、追逐權勢、結交友朋、參加社團、婚姻、休閒等,全是為了滿足這五種慾望。人辛勤工作的最終目的也多半是為此。有人是為家計,有人是為保障生活,有人是為歸屬感、受肯定,或實現理想。這種天然慾望或私慾,聖經稱之為「肉體的情慾」,有一大特性:即是貪得無厭。

 

慾望不得滿足的挫折感,是人生不快樂的一大原因。若以「喜樂滿足」作為衡量人生收獲的指標,可能會發現──聰明人憑他的智慧才幹,雖攫獲了所有他想得的一切,但他得到的喜樂滿足,卻不見得勝過一個愚笨人。愚笨人所得雖不多,但一樣能享受,一樣的受朋友的喜愛(v.8);甚至窮人若辛勤工作,努力向上,行止合宜,他所得的喜樂滿足,不見得少於富人。

 

既然擁有更多不見得能喜樂滿足,為何人還要拼命的攢取呢?無他,皆因無盡慾望的驅使。有一詩詞將這種人類的絕境描寫得非常傳神:「努力無數扇窗,窗外另有一扇窗;掙扎千百條路,路終另有一條路。我等待日中有如夜半,我期盼,井畔依然枯乾。」(註16)

 

不滿足的人常有的一種痛苦是,心總念著自己沒有或不該有的事物。這樣東西如果是自己沒有能力得到,卻又極度渴望的,那心中真是波滔洶湧、不得安息(v.9)。這未被滿足的慾望,會在人心中不斷地催動,直到它滿足為止。這種力量使人失去理性與節制。所以雅各說,「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雅一14〜15)

 

醫治不滿足的祕訣是,眼晴只看著已經有的,心切勿妄想還沒有的(v.9)。「妄想」就是那整天在心中漂浮不定的慾望,它不斷尋找還未得到的事物,不為已經有的感謝並知足。古今聖徒皆警告我們,不節制的慾望如同網羅,使人不得脫身。(提前六9)

 

人如何才能不妄想呢?「效法基督」的作者金碧士說:「你若想得真正的幸福,就應該以神為最高的目的,也是最終的目的;這種意念能潔淨你的感情,使它不致太經常和無節制地傾向自私和世上的事物……要使你的願望完全合乎神所喜悅的……凡為愛神的緣故,摒絕一切肉體的喜好,必要得到聖靈甜蜜的安慰。」(註17)也正如奧古斯丁的名言:「我心不得安息,唯有安息於你。」所以,有一顆以神為樂的心,就能將妄想杜絕於門外,讓知足喜樂常在心中了。

默想

1.不知足的原因是什麼?會產生什麼問題?喜樂與滿足有何關係? 2.基督徒如何能不受慾望的轄制?我的生活動力、工作動機是為什麼?

回應

親愛的主,幫助我時常倚靠聖靈治死肉體的情慾,節制不該有的慾望;使我能為你已經賜給我的感謝,使我的心以你為樂,使我少為自己求,多為你的國和你的義求。因我知道一切的妄想、不知足,所帶來的至終都是虛空,唯有你能使我全然滿足。

靈修搜尋

b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