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靈糧季刊第三季no-25】器皿如何好用?

文/喬美倫

刊登日期/ 2013.09.27

本期季刊的主題是「作貴重的器皿」,此段經文出自提前保羅對提摩太的訓誨,本期其他的文章一定多所著墨。因此本文逆向操作,來看看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什麼才是好用的器皿。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一句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如果你有聽過,你的高中國文一定有好好唸過。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篇。孔夫子教導他的弟子,作人做事不要故步自封,要能客觀、有彈性。
「毋意」是指不要隨意臆測,以主觀妄下斷語。
「毋必」是指不要武斷自恃,以己意堅持不能變通。
「毋固」是指不要本位主義,強加己意於人。
「毋我」是指不要唯我獨尊,完全不顧及別人的立場與利益。
有些人堅持己見,完全無法與人溝通融合,就無法成為一個好器皿。保羅在論傳福音時說,他是「向什麼樣的人,就作什麼人。」(林前九22)指的就是懂得圓融變通。大衛手中的小石子,雖然小,卻能完成使命,掃羅的軍裝雖然魁偉,在當下卻毫無用處。讓事情發揮它當有的效益,才是好器皿,而不是堅持己見,毫不變通。
現代職場看重協調力,甚至異業結合,就是強調懂得與人配合、與人連結才是王道。在基督的身體之中,更是如此。
此外,論語為政篇孔子也說了一句話「君子不器」,意思就是成就大事的人,並不是固定的器皿。有人拘泥自己,以致這也不是他的恩賜,那也不是他的託付。無論在服事中或職場裡,只期待別人來成全自己,作自己喜歡作的事。而不能讓自己多元開發、配合團隊的需要;或迎見新領域的挑戰、走出一條新路。就會像多年前的一本書,常常納悶《誰搬走了我的乳酪?》(1999年奧林出版)而不知重新出發,尋找新的乳酪。
在此夏秋之際,當我們願意分別為聖,作貴重器皿之時,也讓我們一同想一想,對造我們的主而言,什麼才是一個好用而便利的器皿?

(作者為靈糧國度領袖學院副院長、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老師、生命培訓學院院長)

相關文章

2025.02.19
音樂與見證的交織,生命改變的旅程
2024年11月3日,台北靈糧堂新酒小組長Molly(蔡孟彤),為了傳福音,號召26位同工籌備音樂見證會,當天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有25位新朋友是首次踏進教會。這場以音樂創作發表,結合見證分享的活動,讓許多福音朋友及基督徒被神的愛觸摸。 「有天,神很深地感動我,『如果妳可以呼召小組員,把他們生命中被轉化、被醫治、恩典的故事一起說出來,結合詩歌辦一個音樂會呢?』」在2023年底,Molly領受要邀請小...
2025.02.18
《倍速推進的大能——禁食》書摘:給我一個禁食的好理由(不如給六個?)
禁食還有許多其他目的。我之所以選擇這六點,是因為它們將帶領我們學習聖經中的一些例子,這些例子多年來為我的禁食帶來 了目的。所以請拿出你的聖經,準備好刻意來尋求禁食吧。為了幫助您發現禁食的目的,我在此提出幾個有助於更深探究的問題:
2025.02.18
【台灣拿細耳人集訓見證】以神為中心,領受拿細耳人的呼召!part2
看拿細耳集訓見證part1 台東靈糧堂 社青/亭亭 「過往,我覺得有刺青看起來很酷,但根源其實是自卑感和錯誤的身份認同。」第一天聚會,李協聰牧師領受要為身上有刺青的人禱告,當下我很驚訝,卻也感受到天父要更深的醫治我,因為刺青帶來的羞愧。我參與在教會的兒童、青少年事工,曾有家長看見我的刺青,向牧者表達擔憂,覺得我會帶給兒童負面影響。也因此雖然我服事下一代,卻常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然而,在聚會中的禱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