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靈糧季刊第一季No.46】遇見,這些樹那些人

文|江海泙

刊登日期/ 2019.07.30

雖然,我們每個人已經長大,但在內心角落,都種著一棵屬於自己的故事樹。

2012年夏天,從事推動公共藝術社區參與的我,感覺日子似乎來到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境界。因著不同計畫的推動,我有許多機會前往各地城鄉走踏、教學並且與當地人博感情,不過,每當與一群人開始熟絡時,也就是我要準備離開的時候。

階段性的任務,像煙火一樣燦爛,卻也累積著淡淡的失落感。許多為各地量身設計的永續概念與運作特色,伴隨著計畫結束與當地人手不足而遺憾無法繼續。漸漸,我起了想改變的念頭……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決定參與台北市社區故事影像紀錄的培訓計畫,意外在短短的120天當中,藉助影像的力量深刻窺探人與樹之間的美麗與哀愁,更意外重燃對社區工作的熱力。

背起相機,我徒步回到十年前情有獨鍾的街區進行紀錄片拍攝的田野調查,像是誤闖叢林的小白兔,開啟一連串在民生社區富錦街的探險……

遇見開賓士的清道夫

鄰近松山機場的民生社區富錦街,1968年透過美援貸款集體重劃,為台灣第一座全國性美式示範社區。街區種滿菩提樹與榕樹,綠樹成蔭充滿歐洲小鎮人文氣息,是許多藝術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秘密基地,富錦街亦有藝文聚落的美稱。

當地清潔隊裡的每個人都知道,只要誰被分派到這條街,誰就是抽中籤王中的籤王。種滿樹的富錦街,四十年後,巷弄裡大樹林立,與民宅相依形成唯美的城市綠廊道,只是,無論是清晨、午後還是深夜,總能聽見絡繹不絕的掃地聲,因為這裡的落葉無所不在,每天讓人掃到「凍抹條」,因為只要半天就能收集到五大包的葉子。

或許,是無奈中所激發出的一種生活樂趣,在鏡頭下,我赫然發現清道夫發哥用來裝載落葉的手堆車上有一個大大的賓士符號,他自豪地笑說:「我這台可是最新型的賓士320喔!」

令人玩味的是,聽當地的民眾苦笑說,被分配到這條街的清潔人員,總是一則憂一則喜,難過的是,總是被投訴掃得不乾淨,快樂的是,因為被投訴,所以再也不用來掃這條街了。

午後,再次巧遇發哥又開著他最愛的賓士車,那滿滿一車的落葉,彷彿是人與樹之間一段美麗與哀愁的滋味。

我的鄰居是一棵樹

這裡的一草一木,早已成為在地居民的生活美學標準配備,家門前若「少了一棵」那可不行。而這裡的公園、街道、機場、眷村、樹木、咖啡店、電影院……則是身為民生社區人引以為傲的集體記憶。當地里長苦笑說,平常在社區裡大家感情都很好,但是只要談到如何「愛樹、修樹、護樹」就會馬上翻臉,而里長被罵到臭頭則是常有的事。

我不禁開始好奇,是什麼因素街區的落葉這麼多?為什麼居民極力反對修樹?為什麼一樓的居民對樹又愛又恨?大家有必要為了樹反目成仇?

當我反覆在社區走踏、訪談與拍攝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樓的居民因為遭受樹根竄進屋內而產生許多生活不便;從大門卡住打不開、馬桶塞住、地板被樹根掀起來……早已到達無奈破表的境界。

然而,當我的鏡頭轉向二樓以上的居民,多數人則是希望保有茂盛的樹海,因為這是起初他們住在這裡最夢寐以求的美景啊。不過,住在頂樓的居民呢?!他們一臉欲哭無淚,嘆氣說天花板已經被榕樹竄根入侵開始漏水了……

在公園開講的療癒之夜

當鏡頭進入社區的兩個月後,很幸運的,我紀錄了不少居民們的酸甜苦辣心聲。在一個機遇之下,我決定籌劃兩場行動,開啟一段「後影像」行動。

第一場行動,透過舉辦再生藝術工作坊,帶領社區民眾應用清道夫所蒐集的菩提樹葉進行藝術創作裝置於街區,試圖反轉居民對於樹葉的觀感。

第二場是重頭戲,我將階段性的影像紀錄剪輯成一部短版紀錄片——〈這些樹,那些人〉,擇日於一座鄰里公園進行公開放映座談。想不到,那一夜是個奇妙的開始。原本我以為不會來的人來了,心想,人可能會不多,現場卻是聚集了將近80人。老實說,還真不知道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

在公園的大榕樹底下,紀錄片影像開始放映的瞬間,我能夠深刻感受到每一位觀眾的期待與緊張,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故事,雖然彼此對樹的處理觀點不相同,有的人甚至看對方不順眼很久了,卻能坐在同一個時空下細細傾聽左鄰右舍的想法。

一位在地耆老與建築師,原以為自己是個過於感性的愛樹極端主義者,很怕發表言論後被台下的人翻白眼、趕下台,結果意想不到的是,反而接收到不少人的回饋與安慰。

而坐在一旁的一樓住戶激動描述著家裡馬桶被樹根塞住的慘況後,更是獲得不少同理與關心的眼神。

原本認為可能會產生衝突的事,卻收到滿滿的安慰;原本認定不會有人瞭解的處境,卻是收到許多同理的眼神。那一夜,每個人聽見了彼此的心聲,也被自己的社區故事給療癒了。

而藉助紀錄片影像的力量,深切述說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當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好的生活環境,若彼此願意藉著傾聽、同理以及共同的討論及參與,那麼原本我們所認定的難成之事,就有機會被看見、被改變。

(作者為喜樂小田田計畫主持人)

相關文章

2025.02.19
音樂與見證的交織,生命改變的旅程
2024年11月3日,台北靈糧堂新酒小組長Molly(蔡孟彤),為了傳福音,號召26位同工籌備音樂見證會,當天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有25位新朋友是首次踏進教會。這場以音樂創作發表,結合見證分享的活動,讓許多福音朋友及基督徒被神的愛觸摸。 「有天,神很深地感動我,『如果妳可以呼召小組員,把他們生命中被轉化、被醫治、恩典的故事一起說出來,結合詩歌辦一個音樂會呢?』」在2023年底,Molly領受要邀請小...
2025.02.18
《倍速推進的大能——禁食》書摘:給我一個禁食的好理由(不如給六個?)
禁食還有許多其他目的。我之所以選擇這六點,是因為它們將帶領我們學習聖經中的一些例子,這些例子多年來為我的禁食帶來 了目的。所以請拿出你的聖經,準備好刻意來尋求禁食吧。為了幫助您發現禁食的目的,我在此提出幾個有助於更深探究的問題:
2025.02.18
【台灣拿細耳人集訓見證】以神為中心,領受拿細耳人的呼召!part2
看拿細耳集訓見證part1 台東靈糧堂 社青/亭亭 「過往,我覺得有刺青看起來很酷,但根源其實是自卑感和錯誤的身份認同。」第一天聚會,李協聰牧師領受要為身上有刺青的人禱告,當下我很驚訝,卻也感受到天父要更深的醫治我,因為刺青帶來的羞愧。我參與在教會的兒童、青少年事工,曾有家長看見我的刺青,向牧者表達擔憂,覺得我會帶給兒童負面影響。也因此雖然我服事下一代,卻常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然而,在聚會中的禱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