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靈糧季刊第一季No.48】不離境宣教的祕訣與行動 ——讓我們和印尼穆斯林做朋友吧!
文|Cathie Yao
刊登日期/ 2020.07.19
近幾年,隨著世界經濟脈動逐漸轉向,台灣為了促進與東協經貿的關係,吹起了新南向的風,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或是由新移民組成的家庭、移工、來台就學學生等族群,在台灣念書、工作、組織家庭、生養第二代,經統計近乎140萬人口,不容小覷。
印尼穆斯林的信仰 V.S. 不離境的宣教行動
印尼是全世界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除了少數幾個特別行政區域是完全遵行伊斯蘭律法之外,印尼法律並不能強制要求人民信奉伊斯蘭教。即使名義上印尼是伊斯蘭國家,但確實比中東的伊斯蘭國家相對自由。即使如此,在印尼傳福音仍舊具有挑戰與風險,因此印尼當地決志信主的穆斯林,仍會受到許多壓迫而軟弱。然而,這些在台灣工作的印尼朋友,神卻向他們開了一扇敞開的福音大門,讓我們在台灣就有機會向這群印尼穆斯林傳福音、建立關係。
關心→建立關係→接納穆斯林文化
相信大家對這群穆斯林「慕道友」相當好奇。他們常以「移工、看護、幫傭、學生、外籍配偶、新二代……」的身分被定義,我們卻忘了,他們可能也是「父親、母親、女兒、妻子、丈夫、有夢想、有尊嚴、有才幹天賦……」的其他身分或個人特質。台北靈糧堂國際事工中心印尼部(註)禤美恩牧師建議,從單純地跟印尼人做朋友、建立關係開始,單純地去關注印尼朋友這個「人」,當他們離鄉背井在台灣的生活及心靈的需要有哪些?傾聽他們的生命故事和心聲,不急著把福音推銷出去,這才是最重要的態度及與印尼人做朋友的關鍵秘訣。「接納」許多離家來台工作的印尼(穆斯林)朋友們,是我們能夠給予的最大支持。因為來台工作,他們常會認為自己是較卑微、低下的階層,若再剝奪他們原來的穆斯林文化認同(不准戴頭巾、否定其他穆斯林儀式等),會讓他們感到被拒絕。
印尼好朋友的七個秘密
近年來,許多在印尼部受洗並且成為門徒的穆斯林朋友,她們願意跨出最困難的第一步,從原本對福音懷著抗拒的態度,改變為漸漸放下內心的防備,勇敢接受最令她們難以理解的「無條件的愛」,是因著看見愛她們的僱主,「活出基督的榜樣」。
有鑑於此,宣植處開始與印尼部密集討論、合作,為了讓弟兄姊妹學習切換文化差異視角及族群間的有形框架,更貼近在我們身邊眾多印尼朋友的生活,學習如何與他們互動、建立關係,「小台小印友誼日」於焉誕生。
為了友誼日暖身,宣植處Imission1邀請禤美恩牧師分享了更靠近「印尼朋友的七個秘密」的講座,幫助想服事印尼族群的弟兄姊妹,先學習放下自己的預設及身段,去了解他們;
- 不用有色的眼鏡給對方貼標籤;
- 尊重對方的信仰和文化;
- 卸下宗教傳統包袱,看見對方的內心;
- 認出對方的心靈狀態;
- 幫助對方看見耶穌,引導對方敬拜真神;(需要時間建立關係後倚靠聖靈的智慧、引導)
- 為對方勇敢跨出環境禱告;
- 信主後,需要強健的基督信仰支持團體。
「當我們願意脫下自身文化的眼鏡,用對方的方式來認識他們的處境時,以神給我們的寬大胸懷,學習去了解印尼文化,用他們的方式去交流互動,會逐漸找到許多交集,更能找到福音的切入點,進而為他們禱告領受基督的救恩」,美恩牧師在講座中強調。
小台小印友誼日——印尼日
2019年11月24日,小台小印友誼日當天,印尼部同工們精巧設計的各種擺設、Q版人形立牌、牆上拼貼的印尼建築物紙雕,宣教大樓四樓副堂變身為異國風情的繽紛熱情與多彩;蠟染的紅色、金色布料交疊懸掛在入口處左側,一排排吊掛著的咖啡包、零食包,彷彿置身東南亞路邊小攤的車水馬龍街道。現場氣氛歡快,許多對印尼朋友有負擔,或是身邊、家裡有印尼工作者的弟兄姊妹早早就來到現場,期待能更進一步認識印尼朋友。
許多戴著頭巾、膚色黝黑,輪廓深邃和不同語言的印尼朋友,三兩結伴的帶著一絲絲不確定的眼神,在報到處尋找著她們的名字,身為協辦單位的現場同工,以不標準的印尼語「Apa Kabar?」邊問候她們「你好嗎?」邊招呼接待。不確定熱情招呼,還是靜靜指引,哪一種是印尼朋友較能接受的互動方式?要跟陌生朋友互動,總是有點緊張,但確定的是,我們想讓印尼朋友們感受到濃濃的熱忱和被歡迎的溫度。
友誼日這天,這群平常埋首在照料我們的家人和做不完的家事中的跨國移動工作者,有幾個小時從別人的需要中抽離出來,讓焦點和愛回到他們身上,透過友誼日有機會接觸、認識在台灣的我們(基督徒),也讓她們被認識、關注,被歡慶、被期待和被接納;聽他們說話、跟他們在一起,這些看似簡單微小的事,即是我們能給予和付出的,耶穌和門徒同在不也是這樣嗎?藉著這樣一個彼此靠近又溫暖的時刻,神在當中就能去觸摸和愛他們。
穿戴著粉紫色頭巾和服飾的阿妮(Srianing),站在舞台前,看著握在手中的小抄,用中文分享著她的故事,臉上的笑容沒停過。2019年是來台的第8年,來自東爪哇PONOROG,43歲的她,利用每個月短短兩天的休假,在愛鄰協會所設立的「印尼新住民外勞關懷中心」的中文班學習,她在分享中強調著,若8年前來台就開始學中文或電腦、理財課,現在就有更好的能力,可以在印尼過更好的生活。放假的時候最喜歡閱讀,對於第一次在海外工作就是到台灣這個相對友善的國家,以及雇主能夠接受她的穆斯林身分,讓她感到安心和幸福。
除了阿妮,在內壢工作的麗莎分享印尼炒飯做法,全程直播給無法到現場的朋友;阿安分享印尼傳統服飾,雇主一家特地來看她成果發表。即使每個中文班學生的中文程度不同,不一定都流利暢通卻誠意十足,看著她們努力地用中文介紹印尼的生活和文化,可以感受到她們期待用同樣的語言和我們溝通、融入台灣的渴望。
一開始看來怯場、羞澀的印尼朋友們,透過與台灣人一對一的遊戲、彼此訪問互動、做印尼沙拉 (Rujak)比賽等活動,拋下了原本的不自在,跟同組的台灣朋友,互換通訊軟體、合照與擁抱。許多當天參加活動的印尼朋友們開心的分享,從來沒有台灣人如此靠近、真誠的想更認識他們、聽他們說話;活動結束團體合照時,印尼朋友阿寧,感動得哭了,她說:「很好奇為什麼大家對我們那麼好?來台灣這麼多年了,從來沒有人這樣對我們;我很高興,因為今天,終於有台灣人成為我的朋友了!」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宣植處同工)
註:
台北靈糧堂國際事工中心印尼部的前身為「印尼牧區」,於1989年開始聚會崇拜,禤美恩牧師於1998年起加入聚會,目前為印尼部的主責牧師。印尼部在僑中、台科大、銘傳大學、海洋大學等校園進行印尼學生工作;並且牧養社青及新住民,隨著學生在台工作、建立家庭,新二代漸漸成長,也同步發展兒童主日學;至於無法週日放假聚會的移工基督徒則是以電話進行空中主日,由Tiwi宣教士牧養帶領。外展的部分,則透過愛鄰社區服務協會設置的「印尼新住民關懷中心」,提供電腦、語言等課程廣泛接觸來台工作的印尼朋友,透過提升職能及生活、工作上的關懷與諮詢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