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週年特刊】母雞帶小雞 安內又攘外

文|施淵泉

刊登日期/ 1999.01.01

東南牧區屬於大台北盆地的東南隅,含新店、文山(木柵、景美)、深坑、石碇、南港等地,三面環山,景美溪貫穿本區西流,下游與新店溪匯合依山面溪,溝澮縱橫。小型商業均自然集中發展在景美溪沿岸中央狹長盆地,此區約有六十三萬人口,區內具統計有三多:軍公教人員多、新、舊社區多及廟宇神壇多,是典型文教區,經營商工業者次之,務農(茶農)更次之。本區居民敦厚淳樸,生活形態單純安定,因軍公教背景多,故相當重視家庭兒女教育,此區就有九所大專院校,包含政大、師大分部、世新大學、警察專校等,聞名中外的中央研究院亦在我們的牧區內,這十多年來因著建築業的起飛,在山坡地及許多空地上大興土木,社區大廈櫛比鄰次,保守估計就有上千幢住宅,數十萬人居住於此,其中又以年輕夫婦雙薪家庭居多,他們常常是一群朝九晚五或早出晚歸的「上班族」,忙碌是他們的特色之一。

贏得不向巴力屈膝的百姓
本區宗教氣氛濃厚,教會皆屬中小型百人以下居多,約有七十多家,而廟宇、神壇在市政府有登記者就有四百多間,其中木柵以指南宮(仙公廟)及景美仙跡岩最有名,新店太平宮(開璋聖王)掌握大半地區權勢,松山、南港交界點的慈惠宮是四獸山的出入口,更是各方「神明」的大熔爐,是黑暗權勢盤踞之處。感謝主,在此牧區中神給我們一群不向「巴力屈膝」的同工、區長、小組長及弟兄姊妹,我們現有四十六個小組,分佈在不同的社區、族群中,我們有清楚的異象及目標,就是要贏得此區中的未得之民及未得之地。

我們的策略
一、對內造就
1.栽培領袖,訓練同工:參與事奉時去發掘個人恩賜,在異象中挑旺在基督裡全人的委身。
2.裝備組員,人人事奉:透過全人的牧養及裝備課程,培養成熟基督的門徒。
3.組織基督化家庭,建造家庭祭壇,堅固夫妻及親子關係:家庭是教會的延伸,健康的家庭會帶給教會正面的影響,穩固夫妻、親子關係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4.建立禱告生活,操練權能事奉,經歷聖靈大能:轄區中有太多黑暗的權勢及轄制,我們需更儆醒,更多禱告,才能過得勝的生活,因此禱告行軍,彼此一對一靈修禱讀及守望扶持,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二、對外傳福音
1.五五五屬靈認領:三步五祝福是我們得人的妙招,期待弟兄姊妹一年內最少要帶領一個人信主及找回一位迷失的羊,重新回到主的懷抱中。
2.進入社區落實小組:按地區分小組是教會傳福音及牧養的策略,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在居住之地建立屬靈的橋頭堡,才能落實小組教會精神,才能群策群力得著社區,為主贏得靈魂。
3.加強開發男士及未信家人的福音工作:男士的工作是我們傳福音的重點目標,能為主得著一位男士就能為主得著一個家庭,未信家人的福音工作更是我們禱告、探訪的重點工作。
4.結合眾教會、機構及社區資源建立福音觸角:我們期待每一位傳道同工在自己負責的轄區中皆是「屬靈的里長」,能與眾教會(機構)合作,一起在社區中永續經營,為主得人。
5.高雄、屏東、馬祖、南投是我們牧區認領的宣教區,我們不僅努力“強本”,更邁力“南進”,為宣教區守望禱告、堅固信徒、得人靈魂建立福音據點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我們的口號
對內牧養一對一(成全區長,牧養組長)
夫妻同心三合一(夫妻成長,小組增長)
高屏馬投宣教去(關係密切,禱告迫切)
對外得人跑第一(愛人親切,行動熱切)
親愛的弟兄姊妹,為要完成主的大使命,及教會宣教植堂「強本南進」的策略,我們要竭力「強本」,以母雞帶小雞,門徒式的帶領來培植跨世紀的領袖,「南進」、「西進」、「全進」為主得著未得之地及未得之民。親愛的弟兄姊妹,這麼大的福音禾場,這麼少的事奉同工,這麼多失喪的靈魂待拯救,您願意為神國全然委身嗎?東南區的呼聲,我們需要您加入,請過來幫助我們吧!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東南區區牧長)

相關文章

2025.02.19
音樂與見證的交織,生命改變的旅程
2024年11月3日,台北靈糧堂新酒小組長Molly(蔡孟彤),為了傳福音,號召26位同工籌備音樂見證會,當天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有25位新朋友是首次踏進教會。這場以音樂創作發表,結合見證分享的活動,讓許多福音朋友及基督徒被神的愛觸摸。 「有天,神很深地感動我,『如果妳可以呼召小組員,把他們生命中被轉化、被醫治、恩典的故事一起說出來,結合詩歌辦一個音樂會呢?』」在2023年底,Molly領受要邀請小...
2025.02.18
《倍速推進的大能——禁食》書摘:給我一個禁食的好理由(不如給六個?)
禁食還有許多其他目的。我之所以選擇這六點,是因為它們將帶領我們學習聖經中的一些例子,這些例子多年來為我的禁食帶來 了目的。所以請拿出你的聖經,準備好刻意來尋求禁食吧。為了幫助您發現禁食的目的,我在此提出幾個有助於更深探究的問題:
2025.02.18
【台灣拿細耳人集訓見證】以神為中心,領受拿細耳人的呼召!part2
看拿細耳集訓見證part1 台東靈糧堂 社青/亭亭 「過往,我覺得有刺青看起來很酷,但根源其實是自卑感和錯誤的身份認同。」第一天聚會,李協聰牧師領受要為身上有刺青的人禱告,當下我很驚訝,卻也感受到天父要更深的醫治我,因為刺青帶來的羞愧。我參與在教會的兒童、青少年事工,曾有家長看見我的刺青,向牧者表達擔憂,覺得我會帶給兒童負面影響。也因此雖然我服事下一代,卻常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然而,在聚會中的禱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