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週年特刊】確信神要攪動全宜蘭

文|黃英豪

刊登日期/ 1999.01.01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日是蘭陽靈糧堂滿五週年的日子,回首以往展望未來,願將以下領受與各位分享:

神為我們建立健全的屬靈環境
我們教會有一個口號:「在親密的關係裏彼此建立,並且一起傳福音」。初到宜蘭只有我們夫婦兩人,透過傳福音與召聚回到宜蘭的靈糧兄姊,成立了第一個小組。沒有教會的招牌,沒有正式會堂(在我家客廳聚會),這樣維持一年半。由於資源少,患難與共的精神強,故一旦進入教會就少有離開。我們教會的弟兄姐妹多屬基層,物質生活不富裕,但屬靈的愛卻很豐盛。有位姐妹剛來時是迷失多年的羊,捆綁極深,每次我們都要先預備一整包紙巾再聽她哭。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常束手無茦,但我們有一群比我們有信心、愛心的組員,他們就在親密關係與彼此建立的原則下,陪她成長。兩年後這位姐妹成了極有愛心有智慧的小組長,她不再為自己哭,反而是陪靈裡貧窮的人哭。我們夫婦雖能說閩南語,但卻是習慣使用國語,遇到只能用台語傳福音的對象時,總有施展不開的感覺,更挑戰的是宜蘭有許多泰雅族原住民,因此更顯出傳福音時,彼此配搭、扶持的需要。今年初有一位不會說台語的泰雅族小組長,居然帶領一位說台語的老媽媽信主受洗,雖然她們的對話常需透過翻譯,但是這位老姐妹是因對真實的愛而認識耶穌,哈利路亞!在神凡事都能。現在弟兄姊妹對於自己基督徒的身都引以為榮,因著我們是神的使者,要把與神、與人和好的道理帶進我們所在的地方。

神給我們的引導清楚而明確
一、藉著向親友傳福音完成大使命
主耶穌頒給普世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主所吩附的都教訓他們遵守」。由於宜蘭民情風俗保守,所以不願改變、不易嘗試新事成了抵擋福音的堅固營壘。弟兄姊妹不僅信主的過程艱辛,信主後要挑戰他們去向親友傳福音也同樣難,因為不習慣勉強人,不習慣被拒絕,不容易成為攪動天下的人。五年來我們透過真理的教導,並經歷神的大能,兄姊對於親友也能越來越覺得要他們的親友信主是可能的。因著大使命的催促,也在藉團體力量傳福音的原則下,目前教會有將近二十個家庭是因一人信主,以致全家或部份家人也來信主或參加聚會,小組並以全家信主為目標。
二、在蘭陽地區建立一間榮耀的教會
這是神給蘭陽靈糧堂全體弟兄姐妹的異象。宜蘭縣總人口只有46萬,地廣人稀,若要在每個市鎮都設立一間靈糧堂勢必資源被分散。因此神給蘭我們的異象就是要建立一間小組化、健康均衡、有屬靈影響力、致力於普世宣教的教會。目前我們在宜蘭市有兩個小組,在羅東鎮有五個小組,在三星鄉有一個小組、在冬山鄉有一個小組;組員的分布從最北的頭城到鄰近花蓮的南澳,我們正朝向全宜蘭每一個鄉鎮
都有小組的異象前進。
三、兩年內讓全宜蘭都能聽聞福音
這是我們憑信在本世紀末所立下的目標。求神幫助我們對小組屬靈認領以及一年三次福音收割的「基本動作」能更加純熟;並且求神帶領我們跨越各樣未知及不可能,大膽嚐試各種新
的服事,如:僕人事奉、行走禱告、成立社區守護中心、製作廣播節目….等。

腳步雖緩 信心不移
宜蘭人常以住在宜蘭為傲,因為此地山明水秀、空氣清新;但
在屬靈環境方面卻是一級戰區。廟宇密度高貫全台,人心保守、堅硬、排
他性強;另外,這地不僅屬靈貧窮,屬世也極貧窮,教會的兄姊為了生計必須全家都上班,未上班者皆因著家中小孩多需人照顧,所以教會要動員,做社區工作時常會與他們的工作時間有衝突。對弟兄姐妹而言實在是信心的挑戰,雖聖工推展不易進度也慢,我們仍有信心神要攪動全宜蘭,直到神的榮耀被高舉。
(作者為蘭陽靈糧堂牧師)

相關文章

2025.02.19
音樂與見證的交織,生命改變的旅程
2024年11月3日,台北靈糧堂新酒小組長Molly(蔡孟彤),為了傳福音,號召26位同工籌備音樂見證會,當天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有25位新朋友是首次踏進教會。這場以音樂創作發表,結合見證分享的活動,讓許多福音朋友及基督徒被神的愛觸摸。 「有天,神很深地感動我,『如果妳可以呼召小組員,把他們生命中被轉化、被醫治、恩典的故事一起說出來,結合詩歌辦一個音樂會呢?』」在2023年底,Molly領受要邀請小...
2025.02.18
《倍速推進的大能——禁食》書摘:給我一個禁食的好理由(不如給六個?)
禁食還有許多其他目的。我之所以選擇這六點,是因為它們將帶領我們學習聖經中的一些例子,這些例子多年來為我的禁食帶來 了目的。所以請拿出你的聖經,準備好刻意來尋求禁食吧。為了幫助您發現禁食的目的,我在此提出幾個有助於更深探究的問題:
2025.02.18
【台灣拿細耳人集訓見證】以神為中心,領受拿細耳人的呼召!part2
看拿細耳集訓見證part1 台東靈糧堂 社青/亭亭 「過往,我覺得有刺青看起來很酷,但根源其實是自卑感和錯誤的身份認同。」第一天聚會,李協聰牧師領受要為身上有刺青的人禱告,當下我很驚訝,卻也感受到天父要更深的醫治我,因為刺青帶來的羞愧。我參與在教會的兒童、青少年事工,曾有家長看見我的刺青,向牧者表達擔憂,覺得我會帶給兒童負面影響。也因此雖然我服事下一代,卻常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然而,在聚會中的禱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