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性教會與轉化中的職場

作者:文◎喬美倫 來源:期刊 - 2018靈糧季刊第四季 - 2018-10-22出版 類別:信仰真理

刊登日期/ 2018.10.02

「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四16~21)

 

2018年是非常具突破性的一年,台灣的教會透過兩次四十天禁食,經歷愛家公投案的形成與立案。真實地意識到,基督信仰對一個國家可以或說應該產生的影響力,遠遠大過我們原本的想像。2018年也是使徒性教會概念普及化的一年,早先我們對使徒性教會似乎熟悉,卻又陌生,至今台灣主流教會終於認同使徒性教會是以初代教會為原型,可以產生最大影響力的教會型態。

 

使徒性教會就是一個受膏與受差的教會

什麼是使徒性教會,已有許多論述,簡單言之,使徒性教會就是一個「受膏並受差」的教會。「使徒」一字原就出自「受差者」之意。如同耶穌在路加福音四章所言,祂自己在受膏中受差「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因此教會當與主一同受膏,同時受差。一個受膏的教會一定要受差,一個教會在受差前一定要受膏,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

 

受膏與受差的教會帶來世代的轉化

耶穌自己在「受膏並受差」之後,隨即宣告其結果是人類世界的翻轉「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那受壓制的得自由」。這不僅是靈裡的釋放,同時也是人類生存模式的翻轉。從今天的角度而言,就叫「轉化」。

 

使徒帶著突破性的權能建立教會

使徒行傳讓我們看見,凡是使徒所到之處,無論是彼得或保羅,都帶來教會突破性的發展。例如腓利在撒瑪利亞傳福音,多人歸主,但是彼得一去,教會就建立起來(參徒八)。作為外邦使徒的保羅,也是帶著權能,四處建立教會。

日後保羅談到五重職事,還是以使徒為首,與其他職分──先知、傳福音、牧師、教師一同成全聖徒,建造基督的身體。而使徒的恩膏不僅是膏在他一人身上,也膏在整個團隊之中,讓整個團隊交互運作,共同釋放由基督領受,由教會展現的使徒性恩膏。

 

受膏與受差帶來社會的震動

耶穌與初代教會所帶來的翻轉,只發生在教會中嗎?從某個角度而言,它同時也對當時的世代帶來衝擊。

在耶穌與少年官的對話中,耶穌不僅要他來跟隨耶穌,同時也要他「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路十八),也就是耶穌要他用不一樣的價值來處理他地上的財富。但這個少年官「憂憂愁愁的走了」。

但是接下來,耶穌來到耶利哥(參路十九),遇到當時很可能是耶利哥城首富的撒該,在祂與撒該的對話中,祂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之前,撒該作出的主動反應是「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撒該這個決定,經歷改變的絕不僅僅是撒該的家人,而是整個耶利哥城。「所有的一半給窮人」就是今天所謂的社會公益事業;「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就是今天所謂社會公義的實踐。

耶穌不但得到一個門徒,同時這個門徒震動轉化了整個耶利哥城。

 

職場的受膏與受差

當我們翻開基督教會的宣教史,除了特別被紀念的宣教人物,例如印度的克里威廉、非洲的李文斯敦、緬甸的耶德遜、中國的馬理遜、戴德生,台灣的馬偕與馬雅各,這些都是具時代與標誌性的宣教人物。除此之外,福音遍及全地,到底都是誰傳的呢?正確的答案就是──無名的基督徒。

他們可能是商人、醫療人士、教育人士或家庭主婦。他們走進陌生地區,新的領域,別人的家庭,帶著基督賜給教會的恩膏與差派,一點一滴改變那地的價值觀,帶進信仰之光,甚至是制度的翻轉。事實上,全世界的現代化與基督信仰脫離不了關係,由近代中國與台灣觀之,我們看見宣教士們多以醫療與教育著手,一點一滴影響到家庭、社區、企業、社會,甚至國家。

我們教會由2007年開始推動職場轉化,當時是一連串職場課程──職能提昇(2007)、職場倫理(2008)、職場領導(2009)、職場使命(2010)。至今許多週間播放的職場課程都是當時的產品。許多職場的領袖,特別是我們教會的執事們都大力投入。2012年我開辦職場轉化學院,至今七屆企業領袖班,已經有近三百位企業領袖受過裝備。之後也辦了職場達人課程,幫助初入職場的弟兄姊妹。不定期還有職場講座。而教會現在週日晚間也由朱黃傑執事帶領職場小組。

2018年是突破的一年,突破需要恩膏與差派。當基督將使徒性突破的恩膏賜給教會時,教會要拿起主所賜的權柄,釋放職場轉化的恩膏在弟兄姊妹身上,讓各行各業的肢體,都能一起進入突破。職場的弟兄姊妹,也要有意識的領受恩膏與差派,讓我們成為使徒性教會,並藉著職場帶來對這個世代的轉化。

(作者為靈糧國度領袖學院、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副院長)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