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情緒的雕塑家!

作者:文◎洪英正 來源:期刊 - 2017靈糧季刊第三季 - 2018-08-24出版 類別:生活園地

刊登日期/ 2017.08.24

序近七月,眼見爸爸節就快到了,許多男士開始尋思起自己是個什麼樣的父親;如果兒女孝順、記得慶祝紀念也就罷了,但如果不然,有些人會看開了,「算了!」然而,總有人會自怨自艾、牢騷滿腹,但真正的問題是「懂得自我檢討的人卻是不多」。

基於傳統文化中父親角色的刻板化,許多時候「父親」真的很遙遠、很不真實,許多孩子都是生活在一個名義上有父親、但卻無父親實質環繞的迷離感覺中。而對我來說,印象中父親彷彿從升小五時才開始又鮮活在自己生命的世界中,雖然「他」事實上是一直忠實地陪伴在我們身旁,只是工作的忙碌與傳統父親的嚴厲角色,總讓我們與他有一層莫名的距離感。

今天忙碌的工作世界,使得許多男士必須將更多的力氣放在事業激烈的競爭中,例如必須放棄休假來掌握生產進度、得接受駐外任務來增加生涯晉升能量……,這些「必須」使得許多孩子在生命的交響曲中彷彿少了父親這個「主調」的旋律,導致播放出來的音樂總少了點「雄壯」與「澎湃」。

而有更多的殘酷現實是,雖然許多父親天天回家,但卻總是與孩子間有一種「錯身」的「迷惘」。忙碌使得父親難得聽聽孩子天籟般的笑語、壓力使得父親沒心情靜下來欣賞孩子滿屋奔跑的光影。許多父親雖然「知道」是應當享受當前的親子樂,但人生卻彷彿宿命一般,難以去逃避重播「自己的父親」在個人成長中的「缺席」劇碼。

父親角色的重要

心理學家說「父親」的角色是具有神聖性的,他應當是保護者(雄性動物之天職)、是情感的穩定者與信任源頭(如精神分析學派所言之「渴父症」),是孩子情緒穩定與對保證確信的的根源。《失去父親》一書作者Wakerman說:「不論他是逝世或遺棄我們,我們都有被拒絕的感覺;儘管如此,父親仍是我們心中一股無法抵擋的力量,一個理想標準,一個準則,無人能及。」

一個缺乏「父愛」的孩子會遭遇什麼景況呢?德國心理學家Alexander Mitscherlich所著《沒有父親的社會》指出沒有父親的兒子,心理會出現一個空洞,裡面會住進惡魔,惡魔會不斷告訴他說:「父親很差勁,父親很邪惡。」因此一股莫名的恥感、被背叛的憤怒、被剝奪的失落油然而生,也因此一個被傷害的生命於焉形成,甚或進一步循環傳襲,繼續帶給他自己下一代、下下一代更多的噩夢與傷害。

人們都相信「人是情感的動物」,人在成長的歲月中首先需要被呵護照顧的就是「情感」。有許多研究發現,嬰兒的存活率與所接受「愛」的多寡呈正相關,有好的物質條件但沒愛,仍然挽不回孩子寶貴的性命,這時只能藉著上帝的愛才能蒙恩惠、得憐恤。所以聖經上說:「因為孤兒在你耶和華那裡得蒙憐恤」(何十四3),由此可知「情感的照顧」是父母面對孩子時的一項天職與榮耀。

記得有一個廣告描寫到,一個忙碌的父親在深夜裡、仍然急著要為過生日的女兒找到她期待的長頸鹿娃娃當禮物,透過畫面我們看到父愛的光輝,這個父親的愛將充充滿滿在他女兒裡面,以至於她也能學會如何去愛她的孩子、也進一步能去愛別人。

父親如何雕塑孩子

忙碌的父親究竟應如何在孩子的生命中「雕塑」孩子的性情呢?以下是一些揉合學術研究與生命經驗的建議:

一、承認孩子也有他的情緒:許多父親除了沒時間「理」孩子的情緒外,另一個問題就是「不認為」孩子也會有情緒或有權力表現情緒。傳統儒家的庭訓就是「節制」、「壓抑」,許多父親也以此來要求孩子,許多對話就反映了「否定」孩子情緒的事實,如「閉嘴」、「不要再說了」、「你敢哭看看」、「我說了你還敢頂嘴」等。我們要開始改變這些對話習慣,但首先要先確信「孩子也會有情緒的」,對孩子情緒的接納、甚或包容,才能進一步帶到「教導」裡來,因為藉由「接納」,好的關係已經建立起來了。

二、做孩子情緒的「製造機」:你的情緒模式是孩子學習的主要對象,你安定、你穩重,孩子就安定穩重,你毛躁、不莊重,孩子就毛躁、不莊重。要記住父親是孩子行為的認同對象,Bly(1990)說父親給孩子是一種「內在戰士」的啟發,包括學會一個「戰士」應該具備的自重、紀律及寬容。古人喜歡說「虎父無犬子」的經驗論,相信多少反應出這種歷史循環的意義與效應來。

三、父親是孩子經歷「新情緒」的創造者:年幼時父親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的創造者,國外學者說父親是兒女的大玩偶,是遊戲世界的開創者,許多時候父親對於2至3歲孩童之探索、創造行為影響深遠(Erickson, 1963)。許多人再回憶起他(她)第一次玩了什麼、第一次買了什麼或第一次去哪裡時,發亮的眸子中閃耀出父親厚實安定的身影,即使年入老邁,但那在父親大手護庇下的安全感、踏實感,卻仍然那麼鮮活地迴盪在腦海中。一個常帶著孩子探索的父親,將給予孩子豐富無比的心靈世界,一股「熱切」、「是什麼?」、「衝!」的昂揚熱情將永遠伴隨孩子生命的成長。

四、父親是孩子學會「高貴」情緒的楷模:「寬恕」、「憐憫」、「包容」、「忠實」、「犧牲」等。神賜予人類高貴的情緒與情操,許多時候都是透過父親的身教言教而深深烙印在兒女的心中。許多緬懷父親的文章,作者開場白常是「父親待鄰里的寬厚風範是我一輩子的榜樣」,又如「記得父親常到員工家裡噓寒問暖,這種長者風範對於我管理的風格有極大的影響」,華人常言的「庭訓」、「潛移默化」正反映出這種代代相承的祝福與幫助。

五、父親是孩子情緒的最佳依靠與安慰:許多人都記得當被外人欺負時,一句常說的話就是:「我要回去跟我爸爸說」。父親是孩子失望、挫折情緒的最佳避風港,聖經中路加福音十五章20節內提到浪子醒悟過來,「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這裡提到浪子往父親那裡去,因為許多孩子知道「父親的原諒才是真正的赦免」(這話無意貶抑母親的地位,只是在表明父親在孩子情感深處的不可或缺性)。

同時,父親也是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安慰與支持,一個人不論是成或敗,得到父親的肯定是每個人必要的冠冕。換言之,父親是孩子真正的酬賞者。「神鬼戰士」一片中描寫篡位前的王子一直期待得到父親的賞識,進而完成繼承王位的美夢;「十月的天空」一片則描寫完成火箭發射的孩子,一直期待父親的蒞臨現場與嘉勉。如今許多父親自外於這無比榮耀與尊崇中,對孩子的成就冷冷淡淡,孩子生命成長中的重要的典禮與活動也「懶」得出席,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做父親的應該要把握機會,藉由安慰、鼓勵,建立起孩子永遠安定的自信與自在的情緒來。

六、孩子從父親那裡學到了「被信任」、「被按手繼承」的莊嚴情緒:父親是孩子忠誠、英雄相惜等情感的啟蒙者。當父親用信任的眼神看著孩子並且要孩子往前走時,此時是孩子學習「斷奶」的開始,一件事又一件事不停地「斷奶」,直到孩子「長大」成人。這樣的過程是一種「用信心斷奶」的過程,而孩子也將經歷如人類學家Mircea Eliade所稱的兩種方式:第一,和雙親分離;第二,藉「啟蒙傷口」下「尊容的傷害」來強化生存能量。

在這個過程中,親子雙方都共同承擔著情緒上一定程度的「不捨」、「依戀」及「擔憂」,但這是必須勝過的。例如當孩子第一次離家參加童子軍營隊、入營服役、努力預備明天的公司面試,對父親而言,雖明知孩子將吃許多苦,也將遭遇必然之挫折,但父親對孩子的「相信」,將能克服許多艱難並幫助孩子達成目標,而這將成為孩子情感上最大的支持與鼓勵,也是在挫折中能持續奮發的力量源泉。

在父親節前夕,謹用此拙文和所有好朋友一起分享做爸爸的一些心得。個人非常喜歡作家Erma Bombeck所寫的一段文章「小時候爸爸像冰箱裡那盞燈,家家都有一個,只是沒有人知道,門一關上,父親那一盞燈會做什麼!」爸爸像一盞燈,孩子隨時找得到,如果他願意的話。我們「內在的父親」——天父就像一盞燈,一直陪伴著我們,也為我們立下了父親的好榜樣。在這樣的感恩的日子裡,且讓我們一起祝福自己的父親,也讓我們成為一位能帶給兒女祝福的好父親,謹共勉之!

(作者為淡江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相關文章

2025.01.08
台大癌醫的平安夜,雅音詩班溫馨獻唱
2024年12月24日,台北靈糧堂雅音小詩班約15人,前往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下稱台大癌醫)報佳音。雅音詩班團牧劉敏慈提及,「今年報佳音活動,觀眾比去年多,溫馨的氣氛提升很多。」她補充,過去院方較少受理宗教團體要入院辦音樂會的申請,但感謝神,今年已是連續兩年走進醫院。 音樂會中,詩班不僅身穿喜氣的紅色背心及戴花圈頭飾,更是帶來傳唱度高的歌曲《到各山嶺去傳揚》演出。活動志工為這場福音行動...
2025.01.08
《週報選文》異夢特攻隊
去年的21天禁食禱告,對於禱告中心團隊而言是很大的提升,特別是美國團隊在「做異夢」、「解異夢」的運作模式,我們看見團隊如何一同領受啟示,並就著所領受的,透過禱告治理、贏得屬靈制空權。周神助牧師在21天籌備期間就曾提醒我們,要把這樣的恩膏留在台北靈糧堂,而禱告中心團隊真的就在21天過後,開始領受異夢,並在團隊中操練如何解夢,並按照所領受的啟示在禱告中與上帝同工。以下想跟大家分享其中兩個我們在為台北靈...
2024.12.30
2025年異象聖靈澆灌·應許實現-主任牧師專訪
走過2024年,在「置身榮耀·愛中合一」的異象、靈糧70的對焦中,神給台北靈糧堂2025年的異象是「聖靈澆灌·應許實現」,以及核心經文路四:18~19。迎向2025年,我們該如何回應神的心意?創意處專訪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巽正,跟我們談談他眼中的「聖靈澆灌·應許實現」: 靈糧70中,許多人都領受,聖靈要大大澆灌在教會。「我們要在這個恩膏裡面傳揚福音,使神的國度榮耀彰顯。」周巽正相信,「我們要看見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