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的一:跟著父母一起事奉神,是仇敵魔鬼絕對不想看見的!
文、圖/莊依軒

刊登日期/ 2024.10.24
2024年10月9日晚上,在台北市內湖區88號樂章婚宴會館,迎來全球靈糧牧者聚集的最後場次「兩代的一」。由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副執行長周巽光牧師主持,與同為牧家二代的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巽正、加拿大溫哥華豐盛生命靈糧堂青年牧師胡惟開、基督教桃園市府靈糧堂執行牧師韋詠恩和基隆靈糧堂傳道周希平對談。
當PK不易,原生家庭連動對信仰的認知
談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周希平首先提及,父母個性相當不同,自己常要應付突發狀況。「例如長大後,當父母吵架,爸爸跑到我家來住,雖然知道發生什麼事,但不會說破。學會觀察氣氛,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不該做,是我在家庭中培養出的優點。」韋詠恩則說,自己的父母也是個性差異大,但她從中深受正面影響,「我爸媽的個性,一個比較冒險、一個比較嚴謹,而『信心』跟『嚴謹』,對我的信仰生命是非常加分的。」
胡惟開則表示,父母是白手起家,付上很大的努力和信心,「我媽的個性會是,『如果你跟她說這裡不能走,那她會問為甚麼不能走。』,我是比較守規矩的人,但因為有她的影響,所以碰到需要突破的時候,我會比較勇敢。」
「當我50歲生了女兒,就更多體會到父母的心。」周巽光回憶,自己從小到大活在刑罰的文化中,常被媽媽嚴格體罰,他記憶猶新,「以前在兒童主日學,同工每週都會送我們點心吃,突然有一天當我媽成為主日學負責人,竟然說,下週起不會再有點心!」而父親周神助雖然好學,但也變成孩子的壓力。「他去各地參訪,不管學到甚麼,都會用在我和我弟身上,不管看了甚麼書,都會放在我們桌子上、要我們看。」這些經歷,讓他以前在教會活得非常苦毒,不過感謝主,現在父母都變得非常慈愛。
在教會長大,學習放下掙扎全時間事奉
在牧者家庭中長大不容易,卻仍然走進全職事奉的路,他們如何被神呼召?
「牧者的兒女,是神國的秘密武器,也是最被仇敵魔鬼攻擊的。」周巽光舉例,自己跟從小就想當傳道人的弟弟周巽正不同,曾為了逃避全職呼召、去職場工作。「我是在二十五歲的時候,生命有很大的翻轉。」當年他去到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讀聖經學院,經歷天父的愛,「連續兩個月,天父每天來到我的面前,告訴我說祂有多愛我。」後續耶穌也持續問他說,「『我要建造我的教會,陰間的權勢不能夠勝過我』,你要跟我一起建造嗎?」周巽光說,「當耶穌的話進到我的裡面,同時把我帶進全職呼召中。」
周希平則是在高中時離開教會,常出入聲色場所、也進過警察局。高三他回到教會,在青年團契服事,有機會到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讀神學院。「本來是要去學怎麼帶領年輕人,結果竟被神呼召做傳道人。」
「開始全職事奉後,卻成為我媽第一個開除的同工。」周希平讀完神學院,到母親開拓的瑞芳靈糧堂服事,「因為有兒子這層關係,我覺得自己比較能夠敢講話,常會跟自己的媽媽吵架。」他被開除後,去過其他教會實習,「2017年,我才到基隆靈糧堂全職至今。」
大學時,胡惟開嘗試創業,但總有一種不滿足,覺得「沒有辦法全力在教會的服事中奔跑。」就在一次特會中,印尼泗水沙崙玫瑰教會腓力・曼都法牧師對他講了一些話,成為胡惟開很大的鼓勵,「當下,我決定要把最黃金的歲月獻給上帝,所以在三十歲那年,正式踏上全職。」
與父母同工,需要尊榮文化與健康面質
兩代一起服事,挑戰各自不同。「我跟周巽光牧師都是從國外回來,接觸到各種強勢領導型的主任牧師,跟父親的風格很不同,所以只要家庭聚餐,都是我們在門訓父親,跟他說應該要怎麼樣展現主任牧師該有的樣子。」周巽正坦言,「後來透過天國文化、特別是尊榮文化,慢慢看見神在父親身上擺下的位份,我知道,他就是在做他自己。」「現在的我,真的很希望可以成為像我父親一樣的領袖。」
「我覺得突破的關鍵是,要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面質。」胡惟開進入全職事奉後,覺得自己「多了一層責任,好像背負著下一代在跟父母溝通。」他直言,上下世代需要更多溝通才能互相了解,因此,當他與父母面臨一些掙扎,會刻意花時間在安全的環境溝通,「對我父親最好的環境,是吃飯的時候,他的心情會比較放鬆,溝通常會比較順利。」
付上合一的代價,連結關係、傳承異象
周希平針對青年牧者、PK有兩個提醒,第一點,在與牧長配搭的服事中,免不了有衝突,「我們要回想當初被神呼召的時刻」。第二點,是他分享近期自己做基隆青年牧者的連結,看到上一代的合一是非常美好的,但「不要認為下一代就能自然而然合一,必須要花力氣、時間和金錢,才能享有合一帶來的力量。」
成立約書亞樂團二十六年的周巽光,形容現在的團員從二十歲到六十歲都有,世代差異很大。「神給我們世代合一的恩膏,讓我們可以走在一起。」他提到,當三、四十歲的同工感覺到跟隨我很吃力時,自己會花時間跟他們溝通。甚至在某次樂團退休會,「他們開始跟二十歲的團員分享,把我的負擔跟感動,往下傳遞給他們。」
近年,年輕人的復興陷入停滯,眾人都渴望接下來有更多年輕世代被興起,而近來聖靈不斷地澆灌,感動眾人:神要復興下一個世代!也因此,聚會的尾聲,周巽正及台北靈糧堂資深執事曾國生,一起為著參與年輕人事工、五十歲以下的同工禱告。曾國生宣告,「下一代要有更多的恩膏、恩寵和恩惠,一代比一代更加強壯,靈糧大家庭是三代同行的家庭,未來的恩典跟榮耀,要超過先前的恩典跟榮耀!」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