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開展.傳承.轉化」
作者:口述◎周巽正 整理◎游文 來源:期刊 - 2018靈糧季刊第四季 - 2018-10-22出版 類別:信仰真理
刊登日期/ 2018.10.02
「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賽五十四3)講到得地為業,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準備進入應許之地,這整個過程需要經歷很大的改變。
英文中Transition跟Change都可以翻譯成「改變」,常聽到外國講員說:「We are in the season of transition.」到底Transition跟Change有什麼差別?如果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本身是一個change,Transition 則是在leading up to the change。當人們要進到某個事件的轉變(Change)之前,需要有很多方面改變的預備。Transition是「心思意念的更新,是思維的轉化」。以色列百姓離開埃及,他們的思維一定要改變,才能進入應許之地。
開展的是誰的事工?
去年教會的異象是「擴張與堅固」,今年則進入「左右開展.世代傳承.職場轉化」。其實我們是一個滿喜歡開展的團隊,但到底為什麼要向左向右開展?動機是什麼?有些人的開展是因為停不下來,好像屬靈的過動兒。如果事工開展的動機不是從神那裡所領受的啟示,我們所做的決定、所做的判斷,很有可能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或者是在恐懼裡。
即便我們是認識神、跟隨神,已經全職服事主,甚至也開始負責事工成為領袖,可是我們裡面有恐懼、害怕,沒有安全感。以至於在決定要開展某事工的時候,到底是從神來的啟示,還是自己想要?這個事工是神的事工,還是我的事工?
自己的事工跟神的事工差別是什麼?我們的事工是勞苦重擔,是要用盡力量維持。神的事工開展不是不需要努力,可是當神的事工開展的時候,可以在祂的事工裡面得享安息,經歷事工是容易和輕省的。如何分辨是否走在神的旨意中?就是看計劃所得到的結果。
如何與上帝對頻
牧長、同工們或許有以下這樣的經驗,就是發現上帝經常答非所問。很多年前,天國文化特會邀請一位先知James Goll,有一天晚上,吃飯時他突然轉向我的妻子雅雯,講了一段非常玄的話,英文是這樣講,他說:「The question you are not asking is the answer you need for your life.」中文翻譯是這樣:「你沒有問的問題才是你生命真正需要的答案。」換句話說,你所問的問題是你以為你需要問的,可是這並不是神要給你生命的答案。
在你以爲事工需要重新開展之前,你的思維需要先被轉化。因為你以為:「我就是這樣地服事、我就是這樣地做事情,所以我覺得我缺乏的是這些。」你到神面前向神求你需要的東西,可是連你需要的東西是什麼,你的認知都不是正確的。
我們或許有以下這樣的經驗,手機記憶體滿了,想要照相的時候沒辦法照。手機的記憶體是有限的,所以當你要照相時,之前舊的照片需要先刪掉。我們的 capacity 也是一樣,當神給的答案跟你期待的不一樣時,你聽不太懂。為什麼我們聽不懂?因為你以為你都知道,也都決定好了。你要聽懂神對你說的話,你一定要創造空間出來,那個空間是什麼?很簡單,就是告訴神:「我真的不知道。」
聆聽的耳與基督的心
有一位作者John Tukey說:「An approximate answer to the right question is worth a great deal more than a precise answer to the wrong question.」意思是:「對的問題給一個不是很精準的答案,都比一個錯的問題但很精準的答案來得有用很多。」當事工左右開展之前,神在擴張的是我們聆聽的能力,我們領受祂心意的開展,因為神渴望的是與我們在關係的裡面。
許多人很喜歡尋找成功的典範、成功的策略。舉個例子:美國有一位牧師很希望教會成長,他就向神禱告。後來神就給他一個策略,教他去買巴士,然後去載很多的孩子來參加主日學。當時對他們而言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可是他憑著信心去做。後來他的兒童主日學開始成長,很多家庭進入到教會,教會就很快速地復興。周圍很多教會想有樣學樣,都去買了巴士,但卻都失敗了。為什麼依樣畫葫蘆不會成功?因為關鍵不是巴士,關鍵是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參加研習會回來,不一定想要求問神。因為別人的事工太成功了,SOP太好用了,很神哪!但很神,不一定有神!所以我們需要來到神的面前,真正去操練聆聽的耳,聆聽的耳是來自於向主禱告說:「主,我真的是不知道、我真的不明白。主,過去我有領受,過去我也曾成功。可是今天我需要祢對我說話。主,如果今天祢不對我說話,祢不對我們的事工說話,我們真的不知道要往哪一個方向走。」
如何解讀從神來的啟示
即便我們領受從神來的異象跟使命,同一個異象、同一個異夢,我們的理解也會隨著生命成長過程而有所不同。
當約瑟被關在牢裡面的時候,他幫酒政跟膳長解夢。夢實現之後,約瑟當下跟酒政說:「你記念我、你不要忘記我⋯⋯。」試想,當時如果如約瑟所求的,可以順利從牢裡面出來,他就會回家去。所以在他當時的認知裡,他的應許之地是什麼?約瑟心想:「我如果可以回家跟爸爸在一起,那神就是回應了我所有的禱告。」但酒政出去之後立刻就忘記他,一忘就忘了兩年,這是神讓他忘記的,因為神有祂更長遠的計劃。
你可能有一個左右開展的計劃,可能真的是從神來的異象,可是你的有限認知把它框住了,這是為什麼神說,你需要的不是你的認知,不是你的聰明,也不是你的想法,你需要的是我的心——基督的心。你可以領受啟示的靈,可是不一定有智慧去明白,這是為什麼我們有團隊,這是為什麼在團隊當中我們可以彼此查驗。彼此查驗不是要攔阻你左右開展,彼此查驗是讓我們在保護的裡面,在關係當中一起看見每一個人的生命被成全。
「同在」與世代傳承
「你的後裔要得多國為業。」這一段經文中的後裔,意思是說世世代代。教會不是一個世代,不是兩個世代,甚至不只是三個世代,我們一定要問一個問題,我們的後裔在哪裡?
先不談教會,先談我們自己個人及家庭。因為我在眾教會服事所謂的PK,就是牧師的孩子。當我在服事這些牧師的孩子時,主就把一個很深的負擔放在我的裡面:「我們教會牧長的孩子呢?」
幾個禮拜前在晨禱的時候,我帶領先知性的服事,最後禱告的時候,我就問牧長同工:「你的孩子在與神的關係,或者在他信仰方面有掙扎,或者是有需要禱告的,請你站起來,我為你們禱告。」那一天有好多好多的牧長同工站起來,然後我就在台上一邊禱告一邊哭⋯⋯。我回家之後,幾乎每一天都在為這些牧長們的孩子禱告。當我們眾牧長同工委身在教會、委身在服事當中時,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及家庭?
我們服事的對象,第一優先是我們的家人,這是神給我們服事的優先次序。我曾向主禱告:「求祢幫助我找到服事跟家庭間的平衡。」但很長一段時間後,我還是找不到平衡,後來發現我問問題的方式已經錯了。我的邏輯就是一種拉扯,我在問神的是時間管理。意思是說,我的時間該如何分配給服事與家庭?如果這個問題繼續問下去,永遠不會得到正確的答案。
那應該要怎麼問?我後來發現,它不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問題,而是一個「同在的問題」。我相信在座的父母其實多多少少都有花時間在家裡面,可是人在家裡不代表你的心一定在。
神講到同在時有一個特質,我們來看幾處的經文:「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四十六1)、「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6)經文中的「隨時」,它的英文叫做「ever present」,就是當你跟祂講,說我有需要的時候,祂說:「我在這裡」。
前陣子我兒子很生氣地跟我說:「爸,為什麼每次要叫你叫到五次以上,你才會回我?」隨時的幫助,意思是說,他叫一次,你就說,孩子我在這裡。
可是我們或許會說,我們的服事就是這麼繁重,怎麼可能隨時都在?我們還是經常會繞著時間管理的問題在轉。但神在乎的是「同在」,「當你在孩子旁邊的時候,你真的在嗎?」其實神渴望我們在家裡面跟孩子連結,當我們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的認識他們。
有一節經文我們都很熟悉,「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到老」原文的意思是當他長鬍子的時候,也就是所謂青春期。一般認為人到青春期就會叛逆,但叛逆是在尋找自己。我們教養孩子走當行的道,意思是說,當孩子在長鬍子之前,他已經知道神在他生命當中的呼召,他已經知道在他身上的命定。
對於做父母的我們來說(也包含屬靈父母),其實很需要認識我們的孩子(包括所帶領的門徒)。當你願意花時間跟他們同在,當你願意花時間陪伴時,你才能了解他們所喜歡的,才能夠真正知道神要他們所行的道是什麼,然後引導他們走上當走的道。
更新和預備 得多國為業
「你的後裔要得多國為業。」所謂的後代,也包含了在教會裡面的世世代代,包括對我們的同工,對我們所管理、牧養的弟兄姊妹。
台灣的教會比較少用generation(世代)來分別,但是從嬰兒潮、X世代到千禧年世代,千禧年世代基本上是1980年後出生的,他們對教會聚會的方式、崇拜的方式、表達的方式很不一樣。教會從今年六月開始了一個社青的崇拜,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這一群人嘗試新的模式。回想我們現在認為的傳統,一開始也不是傳統。前面提到Transition(改變),我們如果繼續停留在過去,而沒有再讓神的心意更新我們,過去的革新也會成為今天的包袱。我們的心意要繼續在這一個過程當中不斷地讓神來更新。
「得多國為業」意思是他要承受的產業是遠超過你的產業。我們作父母的會給孩子最好的,當我們來到教會面對我們的同工呢?你會為他預備的訓練是更多的嗎?你會花時間去認識他的特質或者你會為他預備不同的舞台嗎?我們真的要相信每一位同工都要得多國為業。包括我帶領的同工,不只是來自於我的影響,還有很多牧長同工的影響。他需要學習的對象不只是跟我一個人學習,還要跟很多的牧長同工一起學習。我有我的產業,可是我們加起來的產業不是更豐富嗎?
職場轉化
出埃及記中,神跟以色列百姓說:「我不在一年之內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恐怕地成為荒涼,野地的獸多起來害你。我要漸漸地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等到你的人數加多,承受那地為業。」(出廿三29~30)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的第一個要件,是人數要加多,當我們講到職場轉化的時候,如果台北靈糧堂繼續地成長,這個城市一定會轉化嗎?人數成長就可以帶來城市的轉化嗎?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如何成全弟兄姊妹在職場上的呼召,並發揮恩賜。
所謂兩代之間的傳承,其中也包括:職場中兩代基督徒間的傳承。在各行各業裡面的基督徒,他們累積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可是我們沒有做好連結的平台,以至於下一個世代在職場當中必需要重新摸索。我們必需去思考的是在牧養方面,如何能夠把從事同樣的工作、同樣的行業,不同世代的弟兄姊妹連結在一起。就像區牧師常常講的mentoring,職場弟兄姊妹也非常需要mentoring,這是我們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讓主來帶領
美國Gateway教會Robert Morris牧師的成功秘訣就是:「他常常炒自己魷魚。」 當教會在復活節主日人數突破到兩萬人的時候,他隔天就來到主的面前禱告說:「我辭去教會主任牧師的職分,因為如果沒有祢的話,我真的不知道怎麼繼續帶領這個教會。」他的意思是說:「主,如果祢不幫助我,如果祢不對我說話,如果我沒有從祢那邊來的啟示,祢就fire我,我也fire我自己。」
不管過去是成功或失敗,你來到主面前說「I fire myself」,因為我的身分不是來自於這個事工,也不是來自於這份工作,而是神的揀選。無論過去如何成功,我仍然需要神對我說話,未來的路,求主來帶領。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治理小組成員、國度事奉處處長、宣教植堂處副處長;國度領袖學院生命培訓學院院長。本文為2018年6月28日傳道同工年會中的信息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