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太平洋的未得之民中宣教,換生命最好的投資報酬率─宣教月講員陳維恩專訪
文|陳怡璇 照片|宣植處
刊登日期/ 2022.10.12
從加州矽谷到活火山島;從華人教會的牧師到幫少數民族創建文字、翻譯聖經的宣教士,現任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亞洲總幹事的陳維恩牧師,和家人不斷跨出舒適圈、用行動見證神的恩典與應許。近年,他帶著在前線累積的十年經驗回台,致力於培力宣教士,回應神對未得之民的大使命。2022年十月,也應邀來到台北靈糧堂,分享他的宣教歷程。
「上帝是一個最好的理專,想要幫助我們的生命得到最好的投資報酬率。上帝讓我們看到如何用短暫留不住的東西,去換取天上永恆的財寶。」如同陳維恩在《走到錢更遠的地方》的著作中所提,當他帶著妻子與兩個不到五歲的女兒前往南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宣教時,並非外人看到的困難很大、犧牲很多,反倒歡歡喜喜地經歷到上帝的恩典一路相隨。
出生於台中的醫生世家,14歲時移民加拿大,後在美取得神學專業、成為牧者的陳維恩,因著對大使命的熱情,舉家於2009年搬遷至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宣教工場。光是交通的繁複就讓人難以想像:轉三次機、飛行20小時後,再搭7~8個鐘頭的小船前往他們即將定居的小島。
這個直徑只有三公里、僅2000人居住的活火山島─別姆島(Biem),這裡甚至沒有書寫文字、只有口說語言,一切都很原始。據陳維恩描述:「當時坐在船上,映入眼簾的是島上面的煙,接著才看見從地平線上慢慢浮出的島,感覺回到侏儸紀時代。島上的生活,唯一的淡水來源要靠接雨水,電則靠太陽能發電,每天到了晚上七、八點就只剩下兩、三個燈泡可以用。」
和陳維恩全家人一起到島上服事的還有來自美國及德國的家庭,彼此的同心合一,是他經歷到神賜下很大的恩典。在島上前三年,陳維恩平均一週花65~70小時學習語言,跟島上的居民建立關係、瞭解他們的文化跟世界觀。陳維恩表示:「我如果要把福音講清楚,解釋什麼是罪、聖靈跟邪靈的不同,我一定要把語言學好,我不能只有小學二年級的語言程度,學語言雖然不容易,但這是不可妥協的事情。」
在沒有語言的民族中創建文字,讓他們自己讀懂神的話
接著,陳維恩的團隊開始教島上的居民創建文字,「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跟他們討論,要用什麼樣的英文字母來代表部落語言裡的每一個發音。我們清楚的告訴島民,教他們書寫的目的,是希望他們有一天能自己讀懂神的話語,自己決定要不要信耶穌。」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陳維恩才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福音課程,透過戲劇提出各種問題讓村民思考,晚上則繼續在火堆旁與學員討論課程內容,確保他們聽得明白。
「2012年,島上第一代清楚福音的(原住民)基督徒誕生了,然而其他的沒有信主的島民嘲笑、排擠他們,甚至毆打他們。第一代基督徒受逼迫,反而讓他們的信仰更堅定;至於那些不是玩真的的人,只是想來湊熱鬧,看在宣教士身上能拿到什麼好處,後來都不見了。」陳維恩強調,健康的未得之民之地宣教模式,不能只靠外在資源、短宣隊去支持,「我們的目標始終是:有一個屬於當地健康、成熟、自主的教會被建立。」
從一個原本沒有福音、沒有耶穌的部落,到看見當地人生命因著清楚自己的罪,認識創造天地萬物的主,相信神為他們準備道路、改變了他們的生命。陳維恩認為關鍵是,「福音不再只是留在聖經裡面、神學的教科書。」
在未得之民中,學習語言、翻譯聖經、建立教會,過往宣教機構的經驗平均要花20年,但是2009年在別姆島開始宣教,陳維恩和團隊在2012年就成功建立了當地初代教會、2017年按立了五位本地長老,大致完成新約聖經翻譯,2018年正式回到臺灣。回首一路走來,他認為能加速達標的三個關鍵因素是:「神的恩典」、「第一代基督徒受逼迫付上代價」及「合一的團隊。」
疫情不是宣教的阻力,反倒停止了短宣式思維
回到台灣後,陳維恩開始投入宣教士培訓工作─Radius Asia(簡稱RA)跨文宣教訓練中心,他觀察到,「台灣或華人的環境,我們有很多的宣教教育、宣教動員,但真正被差派出去的拓荒型、教會建立型的宣教士卻相當少,我們更需要以建立教會為目的,目標清楚、能走到最需要地方的宣教士。」
什麼樣的人適合成為跨文化宣教士?他表示:「你必須是一個願意被改變、有彈性的人,因為在宣教工場上不是作你想作的事,而是作必須作的事情,這個心志遠比任何屬靈恩賜更重要。」
目前RA已完成四屆的宣教訓練課程,大部分畢業生未因新冠肺炎疫情止步,已有四、五個家庭去到了宣教工場。「早年來台灣的宣教士也沒有疫苗,在宣教歷史上,因著交通的便利,我們可以這麼方便的進出宣教工場,大概也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從陳維恩的觀點,他反倒覺得「過去的兩三年,因為新冠肺炎使得短宣隊停下來,如果只是用短宣的方式回應大使命的話,停下來不是壞事。」
根據全球福音事工「東西方」(East-West)的統計,世界上未得之民的人口,占全球人口近42%。也因此,陳維恩相信當宣教士,「是基督徒最好的工作,一個值得的選擇。」
如同他在書中提到的,「我們常常認為宣教士就是那些信心的巨人,好像有不可動搖的屬靈生命,及「普通」基督徒沒有的特性。……但是神的計畫一直都不是這樣。耶穌受難復活之後,祂把福音交付給一群漁夫、工人、稅吏、無名小卒……之後神再把外邦人的福音需要,交給了一個曾迫害教會的敵基督者保羅……這些使徒都是普通人、不完全、犯過大錯,甚至是生命破碎的人,但是神榮耀的教會就是從這些愚拙、軟弱的人身上建立起來的。」
對於想成為跨文化宣教士的弟兄姊妹,陳維恩強調,要成為一個願意改變、有彈性的人,並且要委身教會,不要把宣教當作自己的呼召,因為宣教是神託付給教會的事工,跟著教會的腳步走,之後到了宣教工場,才能有效的建立教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