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靈糧誌No.53】在穆斯林部落辦敬拜之夜,連巫師都領頭悔改
文|許筱函 照片提供|王亞辰
刊登日期/ 2024.10.18
在靈糧大家庭中,由劉彤牧師創辦、位於加州的矽谷生命河靈糧堂(下稱矽谷生命河),1995 年成立以來,宣教動能極為強勁,從第一間分堂美國奧蘭多靈糧堂開始,近三十年來,已經在超過三十個國家拓殖了三百多間教會,也就是說,全球七百多間靈糧分堂,有一半是由矽谷生命河所結出的果子。 「我們的分堂只有十分之一是華人,其他全都是跨文化!」劉彤跟隨著周神助牧師「建造榮耀的教會」異象前進,渴望看見福音傳到地極。目前,在非洲有超過一百間教會;在蒙古有四十間、外蒙古有四十六間、柬埔寨有三十幾間、在菲律賓也有大概四十間左右,其餘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土耳其等國,也都設有分堂。
憑信而行、從支持宣教到跨文化植堂
矽谷生命河相當重視宣教,成立第一年,就開始辦宣教月,第二年起,展開信心認獻,推動「宣教士憑信心去宣教,弟兄姐妹憑信心支持宣教士」。教會依此認獻金額,為未來一年宣教工作預做規劃。
因著信心認獻的金額超乎預期,且逐年升高,教會從支持宣教機構的事工,逐步擴展成遍地植堂。自第一年收到信心認獻後,也開始支持宣教機構,主要是與萬國逐家佈道團(Every Home for Christ, EHC)在蒙古及西非的合作,也支持國際青年使命團(Youth With A Mission)在北非的事工。
矽谷生命河中文青年部牧師王亞辰說,教會自 1996 年開始,除了長期支持蒙古宣教士,也差派短宣隊參與分發單張的事工,不但在城市挨家挨戶的發,更是進到大草原中一個個蒙古包傳福音。1999年,劉彤牧師在烏蘭巴特結識了當地牧者 Batbold,自此開始矽谷生命河在蒙古開拓的旅程,在蒙古各地建立了數十間分堂。因著信心認獻的金額愈加成長,短宣隊的腳蹤又跟著佈道團踏進西非多哥。
1999 年,也是推動海外宣教的第三年,萬國逐家佈道團邀請矽谷生命河到海外植堂,「他們介紹當地最好的同工來配搭,蒙古及西非多哥生命河靈糧堂因此誕生,我們在跨文化植堂的海外宣教發展,也進入第二個階段。」王亞辰表示。
王亞辰長年參與敬拜讚美的事奉,及跨文化宣教的配搭。作為韓國華僑,他提及,祖父輩們是戰爭中的難民,在韓國生活最貧困、對未來毫無盼望的時候,受到從美國來的宣教士影響而信主,使得他們生命得到改變,「我們家族都很重視、覺得宣教是很神聖的事,一心想還福音的債。」
2008 年,他們所開拓的多哥靈糧堂,也向外開拓了八間分堂,想辦青年特會,希望有美國的講員來分享。在劉彤的邀請下,王亞辰開始加入,從多哥開始,發展到目前在全非洲有十六個國家參與特會,「我們固定每年一次的聚集,帶出很大的影響力,也栽培出很多神國度的人才!」
從職校到醫院,跨越教會高牆
由於當地牧師希望非洲教會能在財務上自給自足、用自己雙手來追尋神,王亞辰也領受神的呼召,要與非洲人一同逐夢,便開始在每一次特會中加入與職場訓練有關的專題,開啟了非洲跨文化職場宣教的門,並在 2014 年成立非洲職訓學校(Africa Career Training School)。
「我們職訓學校的教職員及工作人員都是當地人,不但經過教育部認可,畢業生的就業率也是全國最高,深獲全國重視及好評。」王亞辰強調,因著矽谷生命河在當地的教會、學校、孤兒院,會百分百任用、栽培及興起當地人,「他們覺得教會是真的要協助他們站起來!」
目前,矽谷生命河在多哥也設立醫院,除了生命河診所得到衛生署最頂級的證照資格,可以在全國各地看診,還有五間分堂成立「健康小站」,透過診所、加上職業學校的教育,進而發展成為護校,每個分堂都可以成為健康小站、持續訓練人才。
矽谷生命河透過職場、教育、醫療的平台,和社會不同的單位連結,把福音推進到福音硬土。「我們甚至突破了穆斯林的區域,因為人會拒絕耶穌,但不會拒絕五餅二魚。」王亞辰指出,在疫情期間,教會便藉著這些平台,進到有百分之七十是穆斯林的村落發放急救物資,甚至舉辦敬拜讚美之夜,聖靈在當中大大動工。
「當場有十人信主,更神奇的是,有四個人在聖靈光照、譴責下,承認自己是破壞和諧的巫師,隔天,村落的酋長就邀請多哥分堂的主任牧師去建立教會。因為他們認為,我們的神是真神,是把自由和光帶到這片土地上的人。」王亞辰感動表示。
(多哥生命河診所開幕,王亞辰牧師(左一)、劉彤牧師(左二)與當地牧者、酋長合影。)
試煉中,看見神的心意和預備
職訓學校的發展過程,其實並不容易,剛開辦學校時,王亞辰雖然興奮地跟會友分享,但可能因為太遠、太陌生,所以反應冷淡、甚至擔心被騙。同時,非洲同工因著環境動盪、工作等因素,陸續搬家或離開了。這令王亞辰覺得孤單,也覺得「我們要做非洲夢,可是你們都跑了,那我還要去嗎﹖」
「這時候,上帝問我一句話,祂說,『你當時是回應人們的邀請、還是回應我的邀請?』神讓王亞辰清楚知道,他是在回應神的邀請,堅持走這條職場宣教的路。
當順服下來,他才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也體會到,當地的主任牧師其實更辛苦,當更深理解到在地植堂、拓展的牧者的心,「我就看見這是神在預備、試驗和煉淨我的過程,接著門就開了,看見上帝早預備了一個很好的同工,也就是現在合作的校長、共同創辦人。」
一路走來,王亞辰深感「文化差異」在宣教上是重要的挑戰,雖然他常提醒自己要謙卑學習,但是心境的變化,其實隨著了解的深度,大有不同。持續去了非洲兩三年後,他說自己「開始覺得稍微瞭解他們,也開始看他們有點不順眼」;到了第五、六年,自己開始沒耐心、甚至嫌棄;但第七年,突然有個領悟:「哇!原來我有這麼的不了解他們!」整個人又再次謙卑下來,用新的眼光看跨文化宣教。
「在跨文化宣教中,要注意呵護彼此的關係,不要讓對方失去志氣、自尊心,甚至是他們的主導權。」王亞辰引用一位在多哥五十多年的牧師的話做結語,「我來非洲越久,才越清楚知道,我永遠都不會是非洲人,所以永遠無法完全瞭解他們,因此我永遠都要有一個聆聽和謙卑的態度來扶持他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