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家

作者:文◎江海泙 來源:期刊 - 2018靈糧季刊第四季 - 2018-10-22出版 類別:社會關懷

刊登日期/ 2018.10.02

2008年,對於現況工作感到疲乏的我,在一個偶然機會下,開始跨領域接觸公共藝術與社區設計,也正式開啟人生另一段獨特的旅程。

人生上半場——在迷濛的視界等待

因著社區工作,我的「生活頻道」從電腦螢幕框框,轉換到了沒有邊際的社區。我樂此不疲地在各地城鄉之間穿梭,勇於接觸陌生、難搞的人事物,帶領許多集體創作工作坊,也為了達到人與人之間更細緻的對話,開始接觸拍攝紀錄片、挖掘社區角落故事。我很確定,這就是我的人生頻道了。

然而,就在我期待可以投入更多心力去推動社區共同參與時,可能因為先天眼疾所致,右眼視力越來越模糊,連撥打手機號碼都無法清楚辨識。在沒有退路之下,2016年,我決定去做這輩子最恐懼的一件事——手術。

手術室裡的一分鐘,彷彿過了一年。在歷經恐懼與幾番煎熬後,右眼漸漸「首獲光明」;而我悄悄告別了人生上半場,重新適應眼前的新視界。

人生下半場——開啟「喜樂兒夢想家」

等待了39年,我的雙眼視力獲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帶著上帝給我的「新視界」啟動了人生下半場。

2017年6月,我來到「喜樂家族基金會」推動喜樂兒(身心障礙者)到石碇實踐「喜樂小田田」友善家園示範計畫。不知為何,我一直有個說不上來的使命感盤旋在心裡:「喜樂兒們也能親手參與示範基地的建造」。

上帝把我領到這處山城秘境之際,我還一度想像自己的命運可能會像宣教士一樣漂流,到荒野開墾。然而交通、資源與人力要從哪裡來?孩子與家長是否有意願有體力參與?看起來困難重重。

挑戰,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加重。印象很深刻,半年前當我們第一次把孩子從城市帶到山城,就遇到石碇連日的濕冷天,大家忍著10幾度的低溫在室內室外穿梭,七嘴八舌討論如何幫小雞蓋新家。意外的是,在建造雞舍的過程中,無形的喚起大人們對「家」的想像,也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而另一個重量級的挑戰是,預備自然建築的材料,無法想像的是,每樣材料都是以「噸」起跳!18噸的石頭、14噸的泥土、6噸的砂石、2噸的木柴還有1千多塊的紅磚等等,光是調度這些媒材就快要舉白旗投降,更不敢想像還必須要把它們一一運上山。

出乎意料的,每當我們需要外界的支援時,人力與物力就會適時進來;我們缺竹子蓋雞舍,遠在雲林的民眾送了80支過來;缺木工工具,就有工頭從新店專程送過來;需要木棧板做種植箱,一位漂流木藝術家遠從宜蘭送來……這一路上,所擁有的不只是資源的獲得,背後則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持著。

既然挑戰這麼多,為什麼還要做?

感謝上帝一路的帶領,讓我多年在社區工作磨練而來的膽識與耐力,成為強而有力的後盾,讓原本不被看好的「由下而上」參與,有機會被實踐。再次回首,那幾噸重的泥土與石頭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滿滿的愛。

與上帝同工,因著參與帶來豐盛和勇氣。我的人生下半場,歡心與喜樂兒建造一個夢想「家」。

(作者為喜樂小田田計畫主持人)

相關文章

2025.04.22
《週報選文》重修城牆—生命修復之旅
我在2010年蒙召進入靈糧神學院就讀道學碩士,並在2014年畢業。到了2020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領受了「重修城牆」的異象。2021年就在妻子的鼓勵下,報考了靈神牧靈諮商科,錄取當下最感恩的就是能夠重回靈神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同時展開一段重建與修復生命的旅程。 回到起初的愛–從「和解」到「和好」 雖然父親已在2007年回天家,但我一直對父親早年為朋友作保的事耿耿於懷。進入牧靈諮商科就讀後,...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