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框、關係深化與神的話

文|莊依軒、賴若函、攝影|蔡佳翰

刊登日期/ 2023.12.12

年輕世代對於基督信仰的需求有多迫切?以憂鬱症為例,它不只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的 21 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近年來更有年輕化趨勢。2016 至 2021 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15 歲至 30 歲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自 22.1 萬人成長至 29.2萬人,總健保就醫人數整體成長率為 47%。

當各種自媒體、影音平台,搶奪年輕世代的注意力,如何主動出擊、傳好消息給焦慮、迷惘的 Z 世代和 00 世代?《靈糧誌》專訪五位學生牧者,透過他們的觀察,整理出三大牧養策略:創新、深入關係連結和神話語的建造,一同更深思考,下一代的牧養策略。

「教會到底是甚麼?」早在 2017 年,台北靈糧堂週五學生崇拜的主責傳道楊昌恩與團隊中的全職、帶職同工,透過前後五次的「敬拜實驗室」改變大家對聚會的期待,「假如今天我作為講員,那我可以用神話語的方式,來支持敬拜團敬拜時想要傳講的信息。」

策略一:創新思考,破框聚會架構、連結職涯分析工具
週五學生團隊從入場開始,做各種嘗試,包含今天要坐椅子、還是坐地上?敬拜團的詩歌與講者彼此如何配搭信息方向?進行一次次的破框。

他指出,「2022 年有學生開始問敬拜實驗室跟平常的敬拜有哪些不同?」從 2021年教會恢復實體聚會後,楊昌恩觀察到學生們對神渴慕的胃口產生改變,他談到,「敬拜實驗室是一件特別的事情,當我們每個禮拜對神都有高濃度的期待,大家開始覺得敬拜實驗室沒有甚麼特別的。」

誠如「新世代價值觀大調查」結果,年輕世代在生活中最大的挑戰是「自我價值、未來方向」。面對人生道路不明確導致的沒安全感,台北靈糧堂傳道謝涵羽坦言,「因為有這樣的看見,所以我和先生也一起嘗試新的工具,例如:冠冕理財事工的『生涯指引』,幫助年輕人發現自己的長才。」

透過實質工具,幫助 Z 世代找回身份感和價值感,突破迷失重圍,大專領袖們的反應良好,而她也進一步提及,「運用特質分析幫助年輕世代朝著夢想跨出第一步,但接下來,也需要引導他們實際走進這個領域裡面。」

年輕世代在社群上的時間相對長,關係的深度卻很受限,如何「好好建立關係」?週日學生崇拜主責傳道鄭淯心,在 2022 年底就遇到一群從兒少牧區而來、約 30 位的學生,一下子都加入到週日學生崇拜中。

「一次要認識太多人有點難,所以我們就分批約他們週間來教會,跟我們喝飲料、玩桌遊,慢慢的熟悉。」在互動中,她表示,「我會跟他們釋放出的訊息是:我們很看重你們,雖然你們是新加入的,但我們很願意跟你們連結。」

看重信仰在關係裡實踐的她也談到,「我們會不斷的跟大哥哥大姊姊,提及年紀較小孩子的需要,讓他們的心裡有別人。」週日學生崇拜曾發起「大專入侵國高」的活動:當週大專小組暫停一次,所有的大學生分散去帶不同的國高中生;而同樣在週日崇拜服事的校園宣教士張鈞皓,也不時聚集跨年齡層的週日學生打排球,讓學生們在學生崇拜經歷「家」的關係連結。

策略二:花時間,深入關係連結
鄭淯心提起早期的週日學生崇拜,接待了許多在各個崇拜適應不良、有社交恐懼的人。因此從打造崇拜文化和氛圍開始,同工們會在聚會中,去傳遞「你是完全的」、「被愛的」和「被接納的」。她點出,「久了之後,大家已經變成一個習慣是:今天不管有多麼奇怪的人進來,我們要一起接納、接待他。」此番文化傳承的延續,結出許多果子,也讓鄭淯心感動分享,「今年帶著學生討論Encounter 遇見神營會的分隊,大家就在討論可以輪流去陪伴比較有狀況的人,甚至也可以放一個核心同工在這些人身邊。」

長年在週五學生崇拜服事國高中生的傳道陳璽文表示,「國中生在上帝話語的牧養上比較難專注,因而更多著重在關係上的連結。就算是玩桌遊,也能抓住各種機會跟他們聊聊天。」他看重一起相處、分享生活,再進一步帶下福音,「我會多推高中生去服事團隊,發掘神造每個人的專長,讓他們藉由服事,產生對教會的認同感。」他也看見,當小組員們投入服事,就會有很多話題可以談。

策略三:神話語的建造,需要勇於和社會對話
「信仰群體實質內涵要長甚麼樣子?」楊昌恩思考的是,「我們有沒有在信仰群體裡面,不斷的去詮釋上帝的話語,讓經文磨塑我們的生命,把我們帶成是耶穌的門徒,我認為這件事情是重要的。」

根據「新世代信仰價值觀大調查」,年輕世代覺得要跟身旁的朋友分享福音,最大的挑戰是「基督教對同志、墮胎、性等議題的態度引發負面觀感。」他指出,「這個問題應該是回到傳道人身上,我們有沒有在最根本詮釋聖經神的話語上,有扎實的基礎。」

他強調,要引導年輕世代橫向連結彼此。「如果我們沒有在同性的議題有一些更深刻的反思,你只會得出『這是罪』的回答。」張鈞皓認為,年輕基督徒的生活圈裡充斥著這些議題,不能只是談對錯,而是「我們都需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要如何用神的眼光來為這些人禱告。」

因此今年上半年,楊昌恩和張鈞皓發起共 6 場實驗性的「日常神學細讀小組」,約有 15 位大專生與小社青參與在當中。從聖經文本出發,在群體中去探討「同性戀」與「權柄」的社會議題,更多思考真理與生活的連結。

透過創新的形式,和下個世代建立心的連結、深化真理的造就,論牧養,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神能動工的方式,卻有無限可能!

相關文章

2025.02.19
音樂與見證的交織,生命改變的旅程
2024年11月3日,台北靈糧堂新酒小組長Molly(蔡孟彤),為了傳福音,號召26位同工籌備音樂見證會,當天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有25位新朋友是首次踏進教會。這場以音樂創作發表,結合見證分享的活動,讓許多福音朋友及基督徒被神的愛觸摸。 「有天,神很深地感動我,『如果妳可以呼召小組員,把他們生命中被轉化、被醫治、恩典的故事一起說出來,結合詩歌辦一個音樂會呢?』」在2023年底,Molly領受要邀請小...
2025.02.18
《倍速推進的大能——禁食》書摘:給我一個禁食的好理由(不如給六個?)
禁食還有許多其他目的。我之所以選擇這六點,是因為它們將帶領我們學習聖經中的一些例子,這些例子多年來為我的禁食帶來 了目的。所以請拿出你的聖經,準備好刻意來尋求禁食吧。為了幫助您發現禁食的目的,我在此提出幾個有助於更深探究的問題:
2025.02.18
【台灣拿細耳人集訓見證】以神為中心,領受拿細耳人的呼召!part2
看拿細耳集訓見證part1 台東靈糧堂 社青/亭亭 「過往,我覺得有刺青看起來很酷,但根源其實是自卑感和錯誤的身份認同。」第一天聚會,李協聰牧師領受要為身上有刺青的人禱告,當下我很驚訝,卻也感受到天父要更深的醫治我,因為刺青帶來的羞愧。我參與在教會的兒童、青少年事工,曾有家長看見我的刺青,向牧者表達擔憂,覺得我會帶給兒童負面影響。也因此雖然我服事下一代,卻常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然而,在聚會中的禱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