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流動

作者:文.圖◎樊家琪 來源:期刊 - 2018靈糧季刊第三季 - 2018-08-24出版 類別:社會關懷

刊登日期/ 2018.07.02

十多年前,台北靈糧堂內湖靈糧福音中心開啟了關懷當地社區獨居長輩與低收入戶家庭的事工;去年起,每週更加碼固定舉辦「迎向陽光」活動。同工表示,「多年來我們所關心的獨居長輩與低收入家庭超過一百位,現在透過每週的活動已成功將他們帶出家門,讓他們重新擁抱人群,迎向陽光!」

從「接受愛」到「給予愛」

今年已高齡八十多歲的范秋榮伯伯,臉上總是掛著大大的溫暖笑容,平時熱心參與教會的家庭探訪與送物資等各種服事。六、七年前范伯伯來到教會後不僅穩定參加聚會,也在不久之後受洗成為基督徒,接著就加入關懷社區長輩的行列;在忠心服事的背後,其實范伯伯的家庭擔子並不輕省。

由於太太罹患重度失智症,生活起居完全無法自理,多年來全靠范伯伯悉心照顧;每天親自按摩、餵食、清理身體,不時陪她說說話。十幾年下來,范媽媽全身肌肉不見任何萎縮,依然保持紅潤與彈性,連醫生都驚奇臥床多年的病人還能維持這麼好的身體狀態,這份對妻子的愛和耐心實在令人敬佩。

范伯伯成為基督徒之後,並沒有把這份愛留在家裡,反而非常樂意將得到的愛再給予出去;透過家庭探訪、參與教會活動的服事,讓其他同樣有需要的長輩們,也能和他一樣感受到被愛、被關心。從愛的「接受者」到「給予者」,范伯伯不只是身分上的轉變,更讓人看見在基督裡的愛是活的、是會流動的。

找到家的溫暖

原本就是教會關懷對象的一對母女——麗如與芳容,兩年多前,因著女兒芳容一場突如期來的大病,讓母女倆深刻感受到了基督溫暖的愛。芳容小時候因為生病造成腦部感染,由於當時醫療技術並不發達,加上家裡沒有足夠的金錢可讓她得到更完善的治療,因此成為腦性麻痺病人。芳容在成長過程中,不只一直遭受外界異樣的眼光,母女倆也成為親友眼中不受歡迎的對象,常被忽略和拒絕。

七十多歲的麗如平時總是帶著女兒芳容,靠著打掃清潔賺取微薄的收入,加上政府每月給予的補助,母女倆勉強可以維持基本生活;不過兩年多前,芳容的腦部因不明原因受到感染,住進醫院加護病房與死亡拔河,麗如面對女兒生死關頭以及接下來的醫療費用,心急如焚但又無可奈何。

教會同工得知後立刻到醫院關心,不但送上急難救助金,更為她們迫切禱告。數日後,芳容病情好轉,並奇蹟似地沒有留下任何腦傷後遺症。對麗如和芳容來說,這份雪中送炭的愛格外令人暖心。自此,麗如每週都帶著芳容到教會參加聚會,因為她們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滿滿的愛,而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指出,至今年三月底,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十四%,相當於每七人就有一個老人,表示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由於獨居者有越來越封閉自己和拒絕與外界聯繫的特性,因此期盼未來有更多的弟兄姊妹能一同投入關懷獨居長者的行列。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事工管理處同工)

相關文章

2025.02.19
音樂與見證的交織,生命改變的旅程
2024年11月3日,台北靈糧堂新酒小組長Molly(蔡孟彤),為了傳福音,號召26位同工籌備音樂見證會,當天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有25位新朋友是首次踏進教會。這場以音樂創作發表,結合見證分享的活動,讓許多福音朋友及基督徒被神的愛觸摸。 「有天,神很深地感動我,『如果妳可以呼召小組員,把他們生命中被轉化、被醫治、恩典的故事一起說出來,結合詩歌辦一個音樂會呢?』」在2023年底,Molly領受要邀請小...
2025.02.18
《倍速推進的大能——禁食》書摘:給我一個禁食的好理由(不如給六個?)
禁食還有許多其他目的。我之所以選擇這六點,是因為它們將帶領我們學習聖經中的一些例子,這些例子多年來為我的禁食帶來 了目的。所以請拿出你的聖經,準備好刻意來尋求禁食吧。為了幫助您發現禁食的目的,我在此提出幾個有助於更深探究的問題:
2025.02.18
【台灣拿細耳人集訓見證】以神為中心,領受拿細耳人的呼召!part2
看拿細耳集訓見證part1 台東靈糧堂 社青/亭亭 「過往,我覺得有刺青看起來很酷,但根源其實是自卑感和錯誤的身份認同。」第一天聚會,李協聰牧師領受要為身上有刺青的人禱告,當下我很驚訝,卻也感受到天父要更深的醫治我,因為刺青帶來的羞愧。我參與在教會的兒童、青少年事工,曾有家長看見我的刺青,向牧者表達擔憂,覺得我會帶給兒童負面影響。也因此雖然我服事下一代,卻常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然而,在聚會中的禱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