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靈糧誌No.52】走向無邊界宣教,首重提升質與量、分眾化、整合資源

文|孫以琳 照片提供|宣植處

刊登日期/ 2023.12.12

過去許多國家因台灣的我們走出去,帶來轉化,在神的一路引領下,現在台灣同時因著接待列國,走進更深的命定。」台北靈糧堂宣教植堂處副處長謝文瑩牧師說,宣植處這兩年推動「無邊界宣教」,正是希望打破過往在許多人心中的限制,鼓舞弟兄姊妹跨越自己的邊界,為神再多跨出一步。

以短宣來說,「我們不能去,反而考驗其他國家在沒人監督帶動時,能不能自己起來承擔。」疫情前,教會短宣隊出動頻率高,其中又以東南亞更甚,每一至二個月就有一團出發。然而,這真的是當地需要的嗎?

「疫情幫助我們停下來,做很多改變。」在疫情中,不只是短宣隊無法出團;部分宣教士也因簽證困難等因素,被迫回到台灣,宣植處花時間重新檢視短宣目的、強化中央廚房式的短宣培訓,並且重視宣教士的關顧。謝文瑩舉例,過去匈牙利蒂薩鐵堡靈糧堂原是為了服事當地的羅姆人而設,而在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後,該分堂主任牧師 Vili Lakatos 看見烏克蘭的羅姆人流離失所,立即號召會友提供物資與翻譯協助。

羅姆人從受幫助,到成為幫助他人的夥伴,讓造訪匈牙利的宣教團隊感到不可思議;而過往宣教隊伍的熱門地泰國,在疫情期間,雖少了短宣隊的支援,但反而加強了本土化的策略。

另一面,因著疫情的不安因素,宣教士的心理壓力倍增,例如面對會友遭遇困難、資源有限,對於正在開拓的地區而言,更是「支援進不去」、「聚會人數大跌」。此時,宣教士更需要明白,自己的價值不是建立在人數或職稱上,「如何察覺自己已經 burned out(內在耗竭)、判斷何時需要其他專業介入,這需要訓練。」謝文瑩強調。

宣植處開始在線上召集宣教士、加強彼此的連結。今年更開始穩定每月一次的線上聚集,並邀請全人關顧中心主任董佳音牧師,多次分享相關議題,例如如何認識、察覺、擁抱自己的情緒。另外,也提供一年四次的線上關顧資源給宣教士及其配偶,希望幫助其靈魂體健康興盛。

至於短宣隊的執行面,過去因著彼此之間缺乏交流平台,僅憑著參與者的經驗帶隊,有些缺乏經驗的隊伍,常不知從何開始著手,文化也大不相同。謝文瑩表示,2023 年 10 月編寫完台北靈糧堂的短宣手冊,透過 11 月與 12 月各一場的教育訓練,可以帶下更系統性的短宣隊共識和服務品質。

至於不歡迎宣教士進入,但人民又急迫需要福音的地區,宣植處也有了突破性的思維:既然很難差派教會的宣教士進入,或許可以讓宣教士與其他理念相合的機構合作。目前已有兩位派駐至以色列、各有一位在柬埔寨與中亞,希望開展這些地區的福音工作。

(IMission1 宣教講座,盼望激勵弟兄姊妹活潑、有創意地回應大使命。)

三項行動,拉近弟兄姊妹與神的距離
至於對內溝通,為了激勵弟兄姊妹回應大使命,近年宣植處發展出多項行動,包括:成立「IMission1 愛宣教平台」,透過高品質的媒體素材傳遞宣教大小事;與 Radius Asia 宣教訓練中心合作,推出跨文化長宣宣教士培育計畫;並透過 Assemble Night 宣教敬拜禱告之夜,邀請弟兄姊妹為列國禱告、為了神而聚集。

行動一:成立宣教平台,強化媒體內容
「文字或影像真的很重要,會讓人有感。」謝文瑩有感於宣教過程當中發生的精采故事,在大部分的宣教相關報告中難以表達完全。但好的素材威力強大:「當時有收到一位實習宣教士去緬甸短宣寫的代禱信,他文字能力強、會拍照,點開時覺得:真的看到緬甸了!」

為了「把發生的故事講得好」,謝文瑩於2018 年成立「IMission1 愛宣教平台」,聚集關注宣教的媒體人,透過文章、照片、影片、Podcast 等多樣媒介,盼望激勵弟兄姊妹活潑、有創意地回應大使命。同時也透過課程分享,幫助實習宣教士、參與宣教的弟兄姊妹提升媒體素材品質。

行動二:跨文化長宣培育計畫
2022 年宣教月時,台北靈糧堂邀請 Radius Asia 宣教訓練中心(下稱 RA)創辦人陳維恩牧師擔任講員,帶來廣泛迴響。謝文瑩指出:要回應大使命,跨文化的長期宣教重要性不容忽視。

「熱情燃燒之後是什麼?那才是長宣。」陳維恩曾攜家帶眷,遠征南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長達十年,對於跨文化長宣會遇到的困境深有體會。

也因此,在 RA 的訓練當中,非常重視語言訓練、跨文化背景下宣講福音的能力;強調所建立的教會、最終要讓當地人承接。另一方面,陳維恩清楚定調 RA 是訓練單位,所訓練出來的宣教士,仍盼望與眾教會一同完成基督的大使命。

2023 年 5 月,宣植處正式與 RA 合作,推出《跨文化長宣宣教士培育計畫》,徵選弟兄姊妹給予最高十萬獎學金,進行為期九個月的訓練課程,目前已有一位學員加入計畫。謝文瑩表示,生命無法短期速成,她非常鼓勵弟兄姊妹在職場空檔,就讀生命培訓學院或者巴拿巴宣教學院;若確定長期委身,則可透過 RA 的跨文化長宣宣教士培育計畫進一步培訓,預備到未得之民中建立教會。

行動三:宣教敬拜禱告之夜,凝聚百人
「一開始,我們真的沒有想到要做敬拜禱告之夜!」謝文瑩笑著表示,原本是在週二團隊開會時,有人提琴與爐敬拜禱告,後續才慢慢發展成敬拜禱告之夜,兩次舉辦下來,皆吸引超過百人出席,「原來教會有很多人願意為列國禱告,想知道宣教士近況。」

在 2023 年 6 月,第 二 次 的 Assemble Night宣教敬拜禱告之夜,分享了 2023 上半年出發的短宣隊見證,並邀請眾人為下半年出發的短宣隊守望。看到弟兄姊妹熱情回應,謝文瑩表示:「感覺是大家一起做一件重要的事,一起為靈魂禱告。我感覺到神的心很滿足。」

關於疫情後轉變的宣教模式,謝文瑩提出「區隔」與「整合」兩大重點。

區隔與整合,讓宣教分眾、更深刻
關於「區隔」,謝文瑩認為跨文化長宣、短宣與旅遊專業各有不同,但還有居於中間的中宣。對此,宣植處今年在宣教月推出各種專案:包括緬甸徵召中文老師、匈牙利徵召英文老師,而肯亞宣教士張博涵會帶巴拿巴宣教學院畢業生去教美容。

這些專案為期半年至一年,可以讓學生或社青運用 Gap Year(空檔年)投入,運用自身專業的技能進入其他國家,祝福當地百姓。

其次是「整合」,謝文瑩期望做到更多的跨年齡、跨職能的宣教,例如過去台北靈糧堂的泰北短宣隊多半都是成人,年輕人較少參加,希望明年可以讓更多年輕人加入,可以貢獻的能力不只是教中文,在泰北,現在若能教當地學生英文,對就業也有利,很受歡迎。

「疫情後,網路帶來的資訊連結更明確,很多亞洲國家都羨慕台灣的屬靈產業或風氣。」謝文瑩指出:「台灣人強調合作、不會強勢主導,所以台灣人去其他國家傳福音時,容易讓人看到福音中的合一。」也因此,擁有如此美好屬靈產業的我們,更要多多走出去,將祝福帶到其他國家。

疫情影響下的宣教 4 策略
·策略一:重新檢視短宣目的與內容
·策略二:重視宣教士的自我關顧
·策略三:中央廚房化的短宣培訓
·策略四:與機構搭配,祝福創啟地區宣教士

3 項行動,拉近我們與神的距離
·行動一:成立宣教平台,強化媒體內容
·行動二:與宣教學校合作,推跨文化長宣培育計畫
·行動三:辦宣教敬拜禱告之夜,點燃對焦神的心意

(宣植處 Assemble Night 敬拜禱告之夜,超過百位弟兄姊妹聚集,為列國禱告、為短宣隊守望。)

相關文章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
2025.03.20
21天禁食禱告見證:回到與神的連結中,從新開始、美好事正在發生!
21天禁食禱告會將邁入第三週,在場場禱告會中,眾人領受聖靈的澆灌。來看三位弟兄姊妹的見證: 回到與神的連結中,更深認識神的話 台北靈糧堂成人牧區/邱彥彰 21天禁食禱告前的一個主日,周巽正牧師說,禁食最重要的核心是,回到與神親密的連結中,所以我以此為目標,開始每天一餐的禁食,並成功禁食了前三天。在第四天晚上,忍不住吃了東西。不過當晚,小組有例行每週一次的線上讀經,跟著教會進度一起讀創世記一到三章。...
2025.02.19
音樂與見證的交織,生命改變的旅程
2024年11月3日,台北靈糧堂新酒小組長Molly(蔡孟彤),為了傳福音,號召26位同工籌備音樂見證會,當天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有25位新朋友是首次踏進教會。這場以音樂創作發表,結合見證分享的活動,讓許多福音朋友及基督徒被神的愛觸摸。 「有天,神很深地感動我,『如果妳可以呼召小組員,把他們生命中被轉化、被醫治、恩典的故事一起說出來,結合詩歌辦一個音樂會呢?』」在2023年底,Molly領受要邀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