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學習之旅

作者:文◎宣平 來源:期刊 - 2019靈糧季刊第二季 - 2019-04-26出版 類別:人物故事

刊登日期/ 2019.04.02

這是我第二次拜訪「雪國」,然而上次去的時候是春季,雪已經下完了。之所以稱她為雪國,是因為有從那裡回來的宣教士跟我說,他超喜歡那裡冬季的雪景,而生長在台灣的我,這次有幸遇上那裡的雪景,同樣為之心醉;不過稱其為雪國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是一個不能公開傳福音的地方,所以我們不直接說出她的名字,就容我把她叫作「雪國」吧。

 

應該沒有多少台灣人到過雪國,畢竟,她沒有什麼著名的觀光景點,入境還得先辦妥麻煩的簽證手續,飛機更是要坐三架才能到達;到了那裡,你會發現人們既不會說中文,也不會講英語,當地銀行兌換不了台幣,加上截然不同的氣候以及單調的飲食,完全不同的世界將考驗著你的身心。然而,我們教會有宣教士在雪國默默耕耘了十多年,我這次一個月左右的拜訪,便是想學習成為一位跨文化宣教士,預備自己將來能被主所用,而我覺得此趟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凡事謙卑。

 

語言

雪國的語言很不好學習,其實就連他們自己也知道。當我坐上計程車,操著破爛的雪語與司機聊天時,他們往往感到既驚喜又有趣,便開始用更多我聽不懂的雪語回應我,看到我聽不懂後,通常他們會笑一笑就此打住,但我想我不能因此閉口打退堂鼓,不然怎麼進步呢?於是,再擠出幾句我會說的雪語後,司機感受到我想學語言的熱誠,便開始想辦法用最簡單的雪語,刻意放慢速度,再搭配上各樣創意的比手畫腳來與我溝通。往往他們是在向我介紹他們的家人,並試著了解我的家鄉和家人,就這樣,坐計程車不只可以是學語言的時間,也能是充滿喜樂與驚喜的交流時間。下車時,司機笑笑地看著我,我們互道再見,眼神中傳遞著對彼此的喜悅。

在這裡,我遇到了一位學生,他正在學習中文,甚至學習畫中國國畫,當我以佩服的眼光投向他,他對我說了一句:「你像話嗎?」我頓了一下,想說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他看了看我,又說了一次:「你像話嗎?」並指了指他的畫紙,我才豁然開朗,且忍不住笑了出來,原來他想說的是:「你想畫嗎?」覺得好笑之際,我開始跟他解釋這兩者的不同,心裡對他的喜愛卻是更多的加深。就這樣,他教我雪語,我教他中文,我們變成非常好的朋友,一次他在跟遠在國外的爸爸視訊時,還不忘叫上我來,給他瞧瞧,很讓我感動。

 

吃住

雪國的食物很單調,他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吃,很習慣了,我其實對吃很不講究,什麼東西送上來總是覺得很好吃,但一直吃同樣的東西,難免也會想換換口味。幾次,我請學生帶我去吃點不一樣的東西,他們很熱情地帶我去,滿足了我的味蕾,但後來我才知道,他們很少去吃那些東西,主要是因為價錢比較貴,雖然換算為台幣,根本還不超過一百塊。為了不造成學生的負擔,後來只要是跟學生相處,便看他們想吃什麼,我就吃什麼,雖然差不多就是那幾樣食物,但也開始從中了解他們平時的生活,當他們問我:「好吃嗎?」我總是用雪語回答他們:「好吃。」我想,我喜歡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和他們一起吃飯的時光,跟他們一起吃,再單調的食物都可以很好吃。

在雪國的最後兩週,我體會了當地學生的外宿生活,一個簡單的小房間,有一張床、一個能變成床的沙發、一個衣櫃、一張桌子、幾張椅子,但是沒有衛浴,沒有洗衣機,只有一間在房門外有點不乾淨的公用廁所。我把房間整理整理,買了些食物放在桌上,預備隨時能招待朋友來我房間作客。有次我邀請了一位當地的基督徒朋友來拜訪,他看了看我的房間,說我住的不錯,我心裡其實有些驚訝,便問他住的學校宿舍怎麼樣,原來,他們房間雖然有一間衛浴,但整個空間就只有六張床而已。每次回到住處的廁所擦澡,自己提個塑膠袋裝水在房間洗衣服,早晨起來坐在桌旁吃著早餐,我的心充滿感恩,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像雪國人,他們也很高興,我能活得像他們一樣。

 

步調

很多時候,我不經意地把自身的文化或習慣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是一種優越感而不自知,這次最明顯的,大概就是生活步調了。某一次的星期六,我到當地的基督徒家裡作客,問起他們平時週六都是怎麼安排的,他們說:「Nothing」心中立馬有個OS:「你們怎麼這麼懶散,週末可是我身為基督徒最忙的時候啊!」但神馬上就責備我,並讓我想起,我才剛參加過他們從週五晚上六點到隔天早上六點的通宵禱告會,而且清一色全是年輕人。我太習慣把生活規劃得好好的、安排得滿滿的,但我卻不像他們花大量的時間來到神面前敬拜禱告,這給我很大的震撼;步調的快慢其實沒有優劣對錯,神也不因我做的事情比較多就更愛我一點,我想,他們或許比我還要懂得什麼是神的恩典。

當我想著我能夠在這一趟有什麼樣跨文化宣教的學習,神似乎告訴我:很簡單,不要以為自己能夠給他們什麼,只要在凡事上謙卑地跟他們學習就好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比起慷慨地給予對方什麼,謙卑地向對方學習,反而是更好的禮物,能柔軟人的心,拉近彼此的距離,進而創造福音的契機,而這,正是耶穌道成肉身的榜樣。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實習宣教士)

相關文章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
2025.03.20
21天禁食禱告見證:回到與神的連結中,從新開始、美好事正在發生!
21天禁食禱告會將邁入第三週,在場場禱告會中,眾人領受聖靈的澆灌。來看三位弟兄姊妹的見證: 回到與神的連結中,更深認識神的話 台北靈糧堂成人牧區/邱彥彰 21天禁食禱告前的一個主日,周巽正牧師說,禁食最重要的核心是,回到與神親密的連結中,所以我以此為目標,開始每天一餐的禁食,並成功禁食了前三天。在第四天晚上,忍不住吃了東西。不過當晚,小組有例行每週一次的線上讀經,跟著教會進度一起讀創世記一到三章。...
2025.02.19
音樂與見證的交織,生命改變的旅程
2024年11月3日,台北靈糧堂新酒小組長Molly(蔡孟彤),為了傳福音,號召26位同工籌備音樂見證會,當天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有25位新朋友是首次踏進教會。這場以音樂創作發表,結合見證分享的活動,讓許多福音朋友及基督徒被神的愛觸摸。 「有天,神很深地感動我,『如果妳可以呼召小組員,把他們生命中被轉化、被醫治、恩典的故事一起說出來,結合詩歌辦一個音樂會呢?』」在2023年底,Molly領受要邀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