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靈糧誌No.53】曾是孤兒,但要成為這些國中生的屬靈父親
整理|賴若函 攝影|蔡佳翰
刊登日期/ 2024.08.13
我是第三代基督徒,我祖母在中國的鄉下小地方,曾被宣教士傳福音、決志信主,因為對日抗戰,她顛沛流離逃來台灣,並且在我三歲、我父親意外去世時,發現自己失去了平安,因而帶我們重拾信仰。
十歲,我跟著家人一起來到台北靈糧堂,那時候只是兩層樓的教會,非常可愛,人數也不多。經歷了很多的轉型時期,我從以馬內利團契,到教會轉型成小組,待在東區。1999年時,巽光牧師從新加坡念完聖經學校回來,隔年我經歷信仰的重生,神呼召我服事學生,就從那時候進入學生區開始帶學生。
我帶過愛鄰團契的國中生、做過兒童主日學老師,當最久的是國中輔導。神很清楚地希望我服事他們,一般人都不知道怎麼去陪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因為通常也對國中的自己感到困惑。國中處於青春期,需要從各種的嘗試中去成長、找到支持,這階段很重要!但我們的服事也像是埋在土裡,因為不會有國中生主動說:我要感謝我的輔導。這是看不見的服事,你所撒的種子,全部都在土裡,沒有煙火、沒有花圈,但我想做。
也是在開始服事時,我自己也更多投入在神的話語上,尋求對聖靈的敏銳、跟神更親近。三歲時,我的父親就去世了,成為名符其實的孤兒,而台灣也一直被說,我們有一個孤兒的靈,以致於無法看見天父的角色。當我服事,也發現現在我們的國中生小組,有將近一半是單親家庭,他們面對的挑戰,也是我自己經歷過的,在青春時期會特別叛逆、想要引起注意。
在靈糧山莊服事時,因為地緣關係,開始有育幼院的孩子來國中小組,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背景,卻也和我們都生活在台北市,我帶著教會的孩子認識他們,一起團契、一起認識神,學習認出自己的身分價值。
在台灣,我們的結構很複雜,對家的概念就不清楚,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在十八歲以後,就沒有跟家人住在一起,如今我在台北靈糧堂聚會快五十年了,這裡當然是我的家啦。在家裡面,每個人扮演好各自角色,我相信神會看見兒女互相相愛、彼此扶持,家中就會充滿了神的愛。(受訪者為週六國中輔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