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週年特刊】一步一腳印──台北靈糧堂發展史
刊登日期/ 2014.01.01
1954∼1976 靈糧播種在台灣 購地生根建造
早期無教堂時的遊牧聚會
1954年9月28日在碧潭舉行第一屆浸禮
1957年11月24教會落成啟鑰,林盛關頤執事(左)與趙世光牧師(中)
1957年2月蔣宋美齡夫人提字於奠基石上,由林盛關頤執事於動土典禮時呈獻
1957年11月24獻堂禮拜
1967年趙世光牧師與同工們合影(前排中為趙世光牧師)
寇世遠監督牧會時期與執事們合影(前排中為趙世光牧師,右為寇世遠監督)
鄭昌國牧師牧會時期與長者合影
1942年,懷有強烈佈道負擔、並有明顯佈道恩賜的趙世光牧師,首先在中國大陸建立上海靈糧堂,並成立中國靈糧世界佈道會。自此,陸續在大陸華東一帶地區建立教會、神學院、出版屬靈刊物,並從事慈善事工。1949年,趙世光牧師轉赴香港,在港期間建立了九龍靈糧堂、香港靈糧堂,並仍持續進行密集佈道與建堂事工。
1954年7月,趙世光牧師來到台灣,在現今的北一女中舉辦佈道會後,9月成立了台北靈糧堂。剛成立的前三年,暫時借用女師附小幼稚園及台銀幼稚園的場地聚會,由於尚無全職傳道人擔任牧養工作,會友們多半倚靠個人靈修、外請講員等得以更加認識神,而趙牧師也會不定期來台舉辦佈道、培靈會。
1957年8月,靈糧堂開始有了第一任的全職事奉傳道人,很有講道恩賜的寇世遠弟兄(監督)於此負責餵養飢渴慕義的信徒將近十二年,該時期不但教會人數增長快速,教會並完成首次建堂事工。
鄭昌國牧師夫婦於1970年承接牧職。鄭牧師除了透過主日講道持續造就信徒成長外,也不斷增設分齡的團契,此外更創設了成人主日學、推動差派傳福音事工,並積極鼓勵栽培同工,因此,鄭牧師在任七年中的後期,已培育出全職同工團隊的雛型。
忠心代禱的使女是教會最佳後盾
分組禱告
1984年台北靈糧堂設立30週年感恩禮拜
1984年台北靈糧堂30週年,在衛理女中舉行運動會
1977∼1999 拓植擴散全台灣 合一宣教邁向榮耀
1977年,周神助牧師夫婦接下牧養靈糧堂的棒子,以「傳承使命、權能宣教、力行聖經、邁向榮耀」四大方向,為教會整體異象,展開了一連串的更新、建堂、海內外植堂運動。這廿年中,教會在增長和更新經歷了重要的里程。
一、教會增長史
‧1977~1983更新期
初期全職團隊只有三、四位,團隊默契非常弱,可說是團隊的草創、艱難期(1977~1980)。一九七九年,團隊當中有幾位同工赴韓觀摩,特別在清晨禱告上受到相當的衝擊,之後因著禱告同心得力,團隊漸漸擴展到約十位(八位是傳道人),進入了團隊的初熟期(1980~1985)。因此,聚會人數也開始有明顯的增長,由兩百餘人增長到五百多人。在這期間團隊經歷聖靈初期的更新,禱告、團契、敬拜、成人主日學也同步的更新,帶來教會相當的增長。
‧1984~1986會堂改建期(建立宣教大樓)
經過約兩年的禱告等候,到大家同心時才建堂。建堂期間,會眾更警醒禱告,同心禱告。在會堂硬體建造中,我們更加強信徒靈命、靈修的建造,也著重恩賜、事奉的建造。信徒的牧養除講台的牧養外,還透過個人靈修、團契、小組、成人主日學、禱告會等多元化的牧養。
‧1987~1990增長快速期
這幾年教會增長最快,由不到千人增長到兩千餘人。此時的同工團隊正值所謂的衝刺階段(1987~1990),全職同工增加到差不多五十位(傳道人有廿八位),這段時期團隊有幾個特點:1.隨著大樓獻堂與教會更快速增長,執事團隊與全職傳道同工形成三大團隊,並開始三大團隊的聯禱會,加強協調溝通及愛心的關懷,使危機變成轉機。2.為使執事團隊的功能得以更多發揮,除了選出更多實際參與服事的執事,並特別選出常務執事及聖工小組參與教會的決策。3.隨著植堂事工的拓展,多位資深同工受差到高雄、台南、台中等地植堂,此為團隊擴散期。
1984年靈糧宣教大樓動土典禮,圖中為徐陸寒波執事
1986年靈糧宣教大樓落成啟鑰──徐陸寒波執事及周神助牧師
1986年靈糧宣教大樓獻堂禮拜
成人主日學
小組轉型前的團契聚會
‧1990~1995增長稍減期
這段期間,於一九九○年成立了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一九九五年創立了佳音廣播電台。大量植堂,約增加廿間分堂,很多資深同工調往分堂,包括夏忠堅牧師夫婦借調公元兩千年福音運動,台北近郊植堂也分散一些信徒出去。雖然內部增長較緩,但從整體來看,因植堂帶來的增長仍是相當可觀。
‧1996~1999小組轉型期
小組轉型後,人數不斷急速增加,靈糧山莊新堂也於1999年順利落成啟用。轉型的初期各牧區在激烈變動、轉型中,很快穩定下來,前一年半以穩定為主。1998至1999年中,透過屬靈認領、僕人事奉,五五五禱告收割,小組越來越轉型成外向宣教的小組,教會受洗的人數及整個教會的增長加快很多。到1999年為止,全職同工團隊共有143位(傳道同工75位),這段時期因著一連串牧養轉型,整個團隊轉成以牧養為主軸,部門為輔的型態,各牧養團隊動力也漸展現出來。雖然各牧區間難免有競爭的壓力,但透過彼此的代禱與區牧長的協調會議,大抵還能同心興旺福音。各牧區在強本南進上,哪一區若擁有拓植異象同工,在南進上就特別突出。另外,隨著資訊部、影視部、管理處、事業處的擴展,教會團隊有更多專業同工投入。
‧1998~1999強本南進期
隨著各牧區屬靈認領全台各縣市,牧區外展宣教成為經常的事工,透過禱告行軍、短宣,紛紛建立福音據點,教會漸漸因人數增長轉成堂數增長。隨著強本南進的穩定,漸漸發展為強本西進,進而強本全進。
1999年921震災救援行動
1994年台北靈糧堂40週年慶典
1993年全省傳道同工會
1999年靈糧山莊落成
二、教會更新史
‧禱告的更新
禱告會的更新,最先需要更新的是同工禱告會,需不斷除灰,才能使禱告的火興旺不熄滅。1977至1999年廿多年間,無論晨禱、同工禱告會、小組禱告會、電話禱告網、守望禱告會,發現若不持續除灰、更新、爭戰,教會的更新、增長就受到影響。
‧敬拜的更新
台北靈糧堂一貫的傳統是講台供應相當豐富,當豐富有力的講台伴隨敬拜、節慶的更新,影響力就大增。這段期間,無論在領會、詩歌、多元敬拜、支持團隊、會眾均有更新。除了從靈糧詩歌到《靈糧詩選》、《靈糧新韻》、《靈糧短歌集》,到現在的《新靈糧詩選》,並有同工、弟兄姊妹的新詩創作;敬拜也不斷更新與提升,並由一堂到五堂,由週日到週六、週五的崇拜,開始發展多語的崇拜,由國語到台語、英語、印尼語與菲語的崇拜,再加上兒童崇拜及假日生活講座,整個敬拜就更多元。而會眾在這廿多年間,靈裡、肢體語言的參與和更新,是整體敬拜更新中極關鍵的因素。
‧裝備的更新
教會由初期全教會的查經聚會,到分少數幾班聖經課程的成人主日學,接著發展四軌(初信類、聖經類、生活類、訓練類)課程,再來就是全年齡的主日學推動,後來推動裝備年十三站的課程,到一九九九年則是全力推動四壘四圈全壘打的門徒裝備課程。
‧團契、小組的更新
本堂最早成立的團契是姊妹會,接著成立弟兄會,後來再有青年團契,在鄭牧師時期開始發展社青團契,後來在既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各級學生團契,七、八個社青團契,五、六個中壯年團契,及撒母耳年長團契。
‧聖靈的更新
本堂的更新與聖靈的更新是密不可分的,在歷經廿幾年聖靈更新過程中,大家同心、同行、齊步邁進,這是神極大的恩典。我們常回到聖經做聖靈真理的教導,這些教導使我們更新更穩健,也更同心。對聖靈一波又一波的教導、聖靈的恩賜,採取開門窗卻裝紗窗的政策──吸收聖靈的涼風,卻排除靈恩中因人為而帶來的「蚊蟲」。在聖靈更新中,注意聖靈內在果子與外在恩賜的平衡,同時也注意聖經、聖靈、聖潔三方面的平衡,並在剛強中勇往直前,在謹守中調整方向與步伐。
‧組織的更新
教會的組織結構經過很多年、很多次的更新、改變,更新的組織結構特點是:由事工導向變成以人(牧養)為導向;由現況導向漸變為異象導向,隨著異象與使命的進展不斷修正、調整組織架構。教會成立前四十多年,最初由執事領導事工、行政,傳道人領導牧養,到漸漸由執事會及傳道同工會分工集體領導。最近十年,在集體領導中,必要時刻則相當尊重主任牧師的領導。這些過程中沒有權力鬥爭、沒有暗中運作,而是神永居首位──由神在同工心中逐步的帶領。
2000年3月23日至26日「二○○○年教會更新增長研討會──靈糧堂經驗分享」
2003年6月7日「向杏林勇士致敬音樂會」
2002年5月19日為國祈禱大會
2001年5月9日愛鄰協會與教育部合辦「婚前教育策略國際研討會」
2000∼2004 整合福音動力 完成大使命
這五年教會在各方面的更新、突破,可歸納為「四大感恩與突破」:
一、委身於合一
2000至2004年,教會最大的突破和感恩是合一方面的認識和委身,這也是教會推動各項事工中,被放在最首要重視的部分。合一不是口號,需要全然的委身,包括人力、時間、金錢等各方面實際付出代價;合一的過程需要全體同心、細心、耐心,而一同領受、全力擺上是關鍵。透過眾同工的全心參與委身,有以下幾項突破:
1.促進族群教會合一:過去幾年,教會在促成不同族群、語言教會之間的合一有明顯的突破。如:為國、台語教會的關係及互動能有所改善,舉辦二二八全國禱告會;族群彼此認罪洗腳;帶領台灣原住民教會代表前往以色列,參加萬國禱告敬拜聚會同心祈求,並以台灣代表的身分將台灣獻給耶和華。
2.促進海內外華人教會合一:二二八禱告會時,香港地區有五、六十位牧者來參加,回去之後便組成香港牧者合一團隊。透過與各地教會領袖聚集,除了台灣與內地教會有更進一步的連結外,協助內地眾教會間彼此饒恕,並聚集海外華人、歐美、台灣、香港、內地教會代表,一同跪下認罪、彼此洗腳,帶來饒恕、和好、合一的契機。
合一的異象、委身,不是只有個人領受,包括教會傳道、執事核心同工群,都同心合意支持、委身擺上,更樂意將教會人力、時間等重要資源,投入並同心去推動。許多見證影響了各地區靈糧堂開始重視合一的推動,促成各教會進一步願意委身其中。合一的突破,不但是台北靈糧堂,更是靈糧大家庭在這五年中最重要最明顯的突破。
二、對以色列的認識與連結
這些年,教會每年都組團前往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參加萬國禱告敬拜聚會,不但與以色列當地重要信徒、領袖有所接觸學習,也連結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會領袖、聖徒,因此打開我們屬靈的視野,更因為接觸各地聖徒,使我們在合一的工作上有突破性的發展。在以色列所接觸認識的戴冕恩(David Demian)牧師,幫助我們在合一的異象方面有極大成長學習;印尼的楊忠寶(Pdt.Ir.Niko Njotoraharjo)牧師及其團隊,協助我們恢復新婦起初的愛,並建立禱告祭壇、禱告堡壘、禱告殿、禱告塔、禱告城牆等禱告策略。教會中各牧區開始自發前往耶路撒冷的禱告團,除了參加當地的聚會,並實際行軍禱告祝福、奉獻金錢,以至於和阿拉伯、以色列地區的教會有進一步的連結。
2004年8月4日至6日,首屆「要fun不要黃」校園宣導大使研習營
2003年底50天權能佈道會
2004年9月25日至26日台北靈糧堂成立50週年,舉行「感恩.合一.宣教」堂慶。
2004年二二八全國禱告會,族群彼此認罪洗腳。
三、海外宣教大幅成長
過去五年,在海外宣教事工有明顯的進展,在世界各地的宣教、植堂都有許多突破。
四、G12轉型、成立廿四小時禱告中心、關懷弱勢族群及特殊團體
1.進行G12體質調整:傳承使命、完成大使命是神給我們的託付。經過團契、細胞小組教會時期,繼之以G12這個方式繼續往前走。
2.成為廿四小時禱告的教會:為幫助信徒提升禱告的質與量,2000年感恩節正式成立了廿四小時禱告中心。
3.走向邊緣伸出援手:由於弱勢族群、各中低產業階層、身心障礙、貧困社區,長期缺乏關懷,教會這五年開始跨出步伐,成立「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以深入社區提供實際服務。經過教會實際的關懷參與和傳遞,原住民、客家、同性戀、身心障礙、獨居老人等特殊族群的福音關懷工作一一展開。
五年來,教會所有事工的推動和前進,因為各牧區的委身和投入,不但在牧養方面有發展,更在福音的動力上有所增長,例如:3×3屬靈認領、24小時禱告中心輪流守望、積極參與合一行動等。此外,教會的核心決策團隊在教會異象的領受上,一直相當正面、合一並委身在其中,幾乎不用花太多時間討論溝通或解釋,特別在廿四小時禱告中心、推動合一事工方面,這是教會能不斷前進的關鍵動力。
2007年吳美玲傳道與歐冠慧傳道分別受差至中東及中亞
2007年全球禱告日,全台基督徒聚集在凱達格蘭大道同心合意地禱告。
2007年聖誕節「耶穌在艋舺──醫治平安園遊會」萬華靈糧福音中心兒童主日學表演
2008年「台北靈糧堂暨全球分堂代表特會」,主題:「同一心靈,轉化城市」。
2008年24小時禱告中心同心禱告
2008年本堂兄姊在耶路撒冷慶賀以色列建國六十週年──住棚節遊行
2005∼2009 恢復五重職事 建造使徒性教會 邁向四中
一、五重職事
這五年中,神帶領我們恢復五重職事、建立使徒性的團隊,教會也轉型成為使徒性的門徒小組教會。「合一」是五重職事成敗的關鍵,以下是五重職事在合一中運作的感恩:
(一)牧師、教師
過去教會原本有牧師職務運作的牧養團隊,以及由喬美倫教師從現有的同工中,發掘有明顯教導恩賜的同工所組成的教師團隊。這四年來,神帶領教會在牧師與教師的職務上,更進一步發揮。
(二)先知
先知團隊可說是從零開始。剛開始差派四位同工去比爾‧漢蒙(Bill Hamon)在美國的先知學校受訓。雖目前還在起步階段,但是我們已發現先知性的事奉對教會很有幫助。
(三)使徒
使徒性團隊進展很慢。但至終我們仍靠主站立起來,讓使徒性的事奉也開始發揮部分功能。
(四)傳福音
由謝明宏牧師及謝胡毅牧師夫婦在傳福音領域做整合。雖然目前隊伍還不很整齊,但是現在比以前更有動力,同工也大都能按著恩賜,各就各位,合一事奉。
2009年「禱告與轉化特會」,烏干達慕約翰(John Mulinde)牧師於會中為教會祝福。
2009年88水災,台北靈糧堂服務隊至屏東林邊鄉清理淤泥。
2009年台北靈糧堂55週年慶舉辦全教會運動會「靈糧市運會」
2009年55週年靈糧市運會啦啦隊表演
2009年12月27日在龍門國中舉辦「千人受洗」
二、四中異象
神也把四中的異象更清楚地顯明,使我們在這幾年都有突破。
(一)中國
過去五年,神開了很多培訓的門,也建造了榮神益人的事工。
(二)中南半島
1.泰北 因著在泰北的事奉和泰北同工打下的基礎,所以我們於2005年在泰北清萊成立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泰北分院訓練人才,希望在湄公河流域七個國家建立教會。 2.緬甸、寮國 緬甸及寮國已有同工進駐,預備建立教會。
(三)中亞
已差派宣教士到中亞的吉爾吉斯,透過漢語教學希望能夠建立宣教基地。
(四)中東
在中東也建立了禱告中心,有宣教士專門駐紮守望。
三、職場宣教
這幾年在職場宣教上也有突破。教會開了一系列的課程,從職能提升到職場倫理,再到職場領導,我們很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兄姊在職場上發揮功能和影響力,也越來越看重職場弟兄姊妹在大使命上所佔的份量和角色。
四、城市國家轉化
城市跟國家的轉化,是近年神給台北靈糧堂和台灣教會非常重要的挑戰。神最先透過戴勉恩(David Demian)牧師,這一、兩年又透過慕約翰(John Mulinde)牧師,使我們感受:推動城市和國家的轉化已經箭在弦上、蓄勢待發。我們相信:神要我們不只是建造教會,也要轉化我們的城市跟國家,正如慕約翰牧師所說的,我們求神給我們一個教會,神卻對我們說:「我要給你一個國家。」
2010年4月10日及24日,裝備中心舉辦「災難與方舟」(信仰與環境)課程。
2010年12月31日跨年禱告會歡慶建國百年-2011雙禧年
2010∼2014 建造榮耀的教會 轉化城市國家 完成宣教使命
一、交棒傳承與組織架構的更新
2010年至2011年是主任牧師交接的預備期,為因應未來事工擴展,聖工聯席會研擬新的組織架構,將教會分為「台北靈糧堂」、「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靈糧國度領袖學院」三個平行單位,由「靈糧國度治理小組」連結運作,其下的總管理處則扮演支援與協調的角色。2011年7月主任牧師正式交棒後,本堂進入嶄新的里程碑──
‧區永亮牧師承接牧養靈糧堂的棒子,於2012年提出教會發展的三大目標:職場與弱勢的轉化、基督化家庭的推廣及宣教植堂的拓展,近年並在大台北地區及離島建立27間靈糧福音中心。
‧周神助牧師卸下主任牧師,轉任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至今年九月中,全球靈糧堂會包括靈糧福音中心已達386間,並不斷朝向「祭壇第一」及「全球華人教會的合一」之使命前進。
‧謝宏忠院長所領導的靈糧國度領袖學院,是以神國為中心的多元領袖訓練學院。除靈糧神學院、生命培訓學院、一線領袖學院外,也成立了巴拿巴宣教學院、超自然敬拜學院及職場轉化中心,為海內外分堂訓練許多的神國工人,參與在建造教會、植堂宣教和國度轉化中。
2011年元旦「2011雙禧年敬拜禱告大會」為蕭副總統禱告
2011年元旦「2011雙禧年敬拜禱告大會」同心禱告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短宣隊在日本與當地牧者一起禱告
2011年7月24日交棒典禮中,周神助牧師以鑰匙為意交棒,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由區永亮牧師接任。
2011年肯亞恩慈兒童學校第一期改建工程完成後之校門。
2011年短宣隊進入肯亞奈洛比貧民區服事
二、教會三大目標
區永亮牧師訂定三大目標和策略,這幾年不僅投入禱告、人力、物力等資源,並帶領眾牧者、執事與會友付諸行動,同心建造使徒性教會:
1.弱勢與職場的轉化
教會除了關心弱勢孩童、婦女和銀髮族(送餐、居家服務),也作新住民的關懷工作。這幾年社區型福音中心的成立,讓我們能更深入關心當地居民的需要。
‧2011年8月,教會關懷中心更名為「社會關懷中心」,除了更廣的服務教會內兄姊,面對社會的需求,更接下了公辦民營的「大安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福民平宅親職培力家庭服務方案」。在中低收入戶居住的「安康社區」、「福民社區」,逐漸看見轉化。
‧銀髮族的關懷據點──分享之家, 2003年開始獨居長者送餐服務,年年在政府的評鑑裡得獎。2011年增加居家服務,2014年則承接社會局委託辦理的「大安老人日間照顧中心」,預定12月開幕。
‧教會晉用了十幾位專業社工來服務各族群,因應而生的社工平台也發揮了連結功能,將教會內、外的社工們聯合在一起。願社工被扶持,以致有能力來繼續服事廣大的求助者。 2.基督化家庭的推廣 家庭事工是教會牧養的主軸,也是宣教的一種管道,而台灣的家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因此教會自2011年起整合過去已有的服事,於2012年正式成立家庭事工中心。2013年至2014年家庭事工是教會的主軸,盼望每個人的家庭,男女交往、婚姻、親子、家庭關係,重回上帝所設計並蒙福的狀態。教會也連續幾年參與家庭義走,並與幸福家庭聯盟連結,回應社會的需要。
3.宣教植堂
靈糧堂在過去十多年中,於海外華人、中南半島等地不斷撒種、宣教,如今已進到新的階段。在各城市、各區域的人力、資源進入整合,並再度加強與母堂的聯結。
在台灣,我們也有跨文化的宣教和拓植,主要對象是印尼語、菲律賓語,以及近來開始的越南語、英語和西班牙語系的各族群。他們將成為海外跨文化宣教和植堂的一股主要力量。而教會的青年區和英語區中,從海外回歸的年輕一代是我們進到異文化宣教拓植點的關鍵團隊。
教會2005年就支持匈牙利的吉普賽族群建立分堂,但直到2013年及2014年才差派英語區短宣隊去那裡服事。
七年來,台北靈糧堂透過福音中心的設立,將福音的觸角推進到大台北各地區,加速地區、社區與族群的轉化。這是母堂福音外展的新策略;透過五重職事的運用,差派開拓團隊,快速建立教會;並藉著與母堂的緊密聯結來堅固受差的同工及會眾。目前在大台北地區有22間靈糧福音中心,另有彰化印尼語、頭城、東石及離島的澎湖、金門,總計27間。
2011年11月27日於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甦醒特會
2012年9月18日康麥克醫治特會
2012年4月26日幸福家庭快樂義走
2013年11月30日聚集凱道──「1130為下一代讚出來」
2014年3月16日「幸福家庭‧活力台灣」
三、靈糧網絡的突破與未來展望
神帶領靈糧大家庭以「網絡」的方式,在異象、生命、愛心與服事上彼此連結,未來也要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往前邁進。過去主要是由周牧師夫婦加上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辦公室的牧者及同工來連結大家,但2014年秋開始建立由7至9位資深同工組成的使徒性領袖團隊。透過此網絡使徒性領袖團隊定期的尋求和交通,不但讓靈糧大家庭的異象更落實,關係更密切,也使集體的恩膏得以繼續傳承。
四、從祭壇到轉化──遍築與遍植
祭壇是台灣復興轉化的關鍵與出路;神給亞伯拉罕得地為業的策略就是祭壇。這些年神透過慕約翰牧師的團隊傳遞築壇、轉化的信息,並教導台灣眾教會建立祭壇的重要性。我們在教會推動,從建立強而有力的個人祭壇,到建立或參與各種集體祭壇:家庭、教會、職場,甚至城市、國家祭壇。2011年元旦,眾教會舉行全國性的「雙禧年敬拜禱告大會」,藉著禱告會建立國家祭壇,以帶出遍築、遍植和遍傳的行動力。2015年是台灣宣教的三禧年,盼能進入另一階段的突破,好看見台灣全地轉化,成為列國的祝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