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宣教向前走——台北靈糧堂的宣教策略與願景

作者:口述◎周巽正 整理◎楊玉華 來源:期刊 - 2017靈糧季刊第三季 - 2018-08-24出版 類別:教會事工

刊登日期/ 2017.08.24

今年三月底,宣植處組成了一個跨牧區、跨年齡層的短宣隊,特別到匈牙利服事當地的羅姆人(吉普賽人)(註1),這是去年(2016)宣教月所帶出的最大突破與成果。

宣教月的迴響與突破

過去,教會的短宣大部分是透過牧區直接差派出去,但今年這次短宣隊有超過四十多位的弟兄姊妹,是分別來自成人牧區、青年牧區、國際事工部、福音中心,年齡層從大學生到七十幾歲的退休族;其中也有父子一同參加短宣,可說是最大型的一個短宣隊。我認為這是很大的一個突破。

這次短宣除了探訪、佈道會、兒童事工,也實質地幫助羅姆人建造會堂,和他們一起重新裝潢會堂,讓他們有一個聚會的地方。我們看見,透過多元化的方式來服事非華文地區的弱勢民族,不僅讓弟兄姊妹的各樣恩賜有很多發揮的空間,生命也有很多成長,這些都是很大的突破。

在去年的宣教月,區永亮牧師的信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全教會的宣教異象不只是要作一個差派宣教士的教會,或是有短宣隊出去宣教的教會,而是要整個教會都變成宣教的教會。意思是:不是只有宣教士或參與短宣隊的人在宣教,而是整個教會都需要有一個宣教的DNA在弟兄姊妹的生命中。從這次的匈牙利短宣,以及另一支六月下旬到肯亞短宣的跨牧區團隊(人數規模較小),我感覺到宣教的熱忱在弟兄姊妹和牧區中,開始有一個整體的提昇,也更加看見弟兄姊妹的渴慕。

此外,我們也看到弟兄姊妹熱烈地用金錢奉獻來回應宣教的負擔。

用奉獻支持宣教的奇妙見證

因著弟兄姊妹奉獻,緬甸學生中心的一位學生——珍蝶,今年可以來到台灣接受治療;透過嘉義基督教醫院跟我們一起配搭,如今她的左手肘已完全恢復,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見證。此外,長期以來,我們也透過弟兄姊妹的奉獻特別編列預算,補助從宣植處差派出去的幾個特別的短宣隊及宣教工場。

這十幾年來,我們用奉獻支持肯亞貧民區裡的小學——Comido恩慈學校,學校的架構和硬體已越來越到位,但在軟體方面,包括師資和老師的薪資等仍需要改善提升;因為Comido老師的待遇比起政府支付的薪資低很多,所以流動率很高。而教育跟老師是分不開的;我們希望能夠藉著奉獻,進一步幫助肯亞貧民區的小學從內部制度著手改善。我認為透過教育來影響肯亞這個城市、影響在貧民區裡的孩子生活,將會有絕對的幫助。

透過教育和專業培育領袖人才

我們看見,宣教工作與教育是分不開的。目前,我們在泰北、在緬甸都有學生中心,在肯亞也做了很多學生工作。當我們從事教育的時候,我有一個很深的負擔,因為150年前宣教士來台灣時,他們的宣教就包含了醫療和教育,所以我們也很期待能夠把好的教育帶到宣教所去的地方,透過教育改變當地孩子的生活,培育他們將來成為有影響力的領袖。特別是當我們思想在緬甸、中南半島這些地方的宣教策略,我們很希望能夠提升學生中心的教育。

因此今年七月底,濯亞國際學院(註2)主辦、宣植處協辦的一個教育轉化研習會「點燃教育薪火——建構天國文化教育的超連結」,邀請了許多在教育界非常有經驗且資深的基督徒教授,希望能幫助與會的宣教士在教育這方面有更多提升;而宣植處也藉著這個特會,召聚了在緬甸、中南半島等地負責學生中心的宣教士,一同回來接受在教育方面的職能提升。因為如果學生中心是我們的一項事工,這事工將會越來越需要教育方面的專業。

整合宣教資源,發揮跨文化影響力

由於這一次匈牙利短宣有很多退休族參加,因此特別鼓勵已經退休的弟兄姊妹,能夠繼續透過貢獻專業成為宣教之地的祝福。而無論是退休族或是在職的弟兄姊妹,我們都鼓勵可以每年分別一段時間,一個月或是幾週去到宣教禾場,以職場的專業參與宣教服事。

整體來講,我們的宣教範圍蠻廣的——不論是中南半島、海外華人地區,或是非華文地區的宣教;由於過去弟兄姊妹比較多是投入在所屬的牧區裡,必須配合牧區宣教的行程,如果時間不合適,大概就要等到隔年,所以我們希望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跨牧區宣教工作,而不只是單一牧區投入宣教的行列裡。宣植處也將會把整個教會的宣教行程排訂出來,好讓弟兄姊妹可以利用休假時間,參與在這樣的宣教氛圍中,讓宣教成為一個全教會的運動。

展望未來,我們盼望能帶出來整個台北靈糧堂的宣教力量,也期待台北靈糧堂可以更多發揮跨文化宣教的影響力。(作者為台北靈糧堂宣教植堂處副處長、生命培訓學院院長;本文轉載自2017年靈糧季刊秋季號,由楊玉華整理)

註1:羅姆人(Roma)過去稱為吉普賽人或吉卜賽人,為起源於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因大多數羅姆人認為「吉普賽人」這個名稱有歧視意義,所以現在並不使用。

註2:濯亞國際學院(RuahInternationalAcademy)創立於2015年,是集結台北靈糧堂牧師周巽正、台北真道教會牧師廖文華和多位基督徒教師、教授與專家之力而成的基督教小學;也是一所以愛翻轉生命的學校,以信仰翻轉教育及社會的革新基地。

相關文章

2025.02.19
音樂與見證的交織,生命改變的旅程
2024年11月3日,台北靈糧堂新酒小組長Molly(蔡孟彤),為了傳福音,號召26位同工籌備音樂見證會,當天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有25位新朋友是首次踏進教會。這場以音樂創作發表,結合見證分享的活動,讓許多福音朋友及基督徒被神的愛觸摸。 「有天,神很深地感動我,『如果妳可以呼召小組員,把他們生命中被轉化、被醫治、恩典的故事一起說出來,結合詩歌辦一個音樂會呢?』」在2023年底,Molly領受要邀請小...
2025.02.18
《倍速推進的大能——禁食》書摘:給我一個禁食的好理由(不如給六個?)
禁食還有許多其他目的。我之所以選擇這六點,是因為它們將帶領我們學習聖經中的一些例子,這些例子多年來為我的禁食帶來 了目的。所以請拿出你的聖經,準備好刻意來尋求禁食吧。為了幫助您發現禁食的目的,我在此提出幾個有助於更深探究的問題:
2025.02.18
【台灣拿細耳人集訓見證】以神為中心,領受拿細耳人的呼召!part2
看拿細耳集訓見證part1 台東靈糧堂 社青/亭亭 「過往,我覺得有刺青看起來很酷,但根源其實是自卑感和錯誤的身份認同。」第一天聚會,李協聰牧師領受要為身上有刺青的人禱告,當下我很驚訝,卻也感受到天父要更深的醫治我,因為刺青帶來的羞愧。我參與在教會的兒童、青少年事工,曾有家長看見我的刺青,向牧者表達擔憂,覺得我會帶給兒童負面影響。也因此雖然我服事下一代,卻常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然而,在聚會中的禱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