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家
作者:文◎江海泙 來源:期刊 - 2018靈糧季刊第四季 - 2018-10-22出版 類別:社會關懷
刊登日期/ 2018.10.02
2008年,對於現況工作感到疲乏的我,在一個偶然機會下,開始跨領域接觸公共藝術與社區設計,也正式開啟人生另一段獨特的旅程。
人生上半場——在迷濛的視界等待
因著社區工作,我的「生活頻道」從電腦螢幕框框,轉換到了沒有邊際的社區。我樂此不疲地在各地城鄉之間穿梭,勇於接觸陌生、難搞的人事物,帶領許多集體創作工作坊,也為了達到人與人之間更細緻的對話,開始接觸拍攝紀錄片、挖掘社區角落故事。我很確定,這就是我的人生頻道了。
然而,就在我期待可以投入更多心力去推動社區共同參與時,可能因為先天眼疾所致,右眼視力越來越模糊,連撥打手機號碼都無法清楚辨識。在沒有退路之下,2016年,我決定去做這輩子最恐懼的一件事——手術。
手術室裡的一分鐘,彷彿過了一年。在歷經恐懼與幾番煎熬後,右眼漸漸「首獲光明」;而我悄悄告別了人生上半場,重新適應眼前的新視界。
人生下半場——開啟「喜樂兒夢想家」
等待了39年,我的雙眼視力獲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帶著上帝給我的「新視界」啟動了人生下半場。
2017年6月,我來到「喜樂家族基金會」推動喜樂兒(身心障礙者)到石碇實踐「喜樂小田田」友善家園示範計畫。不知為何,我一直有個說不上來的使命感盤旋在心裡:「喜樂兒們也能親手參與示範基地的建造」。
上帝把我領到這處山城秘境之際,我還一度想像自己的命運可能會像宣教士一樣漂流,到荒野開墾。然而交通、資源與人力要從哪裡來?孩子與家長是否有意願有體力參與?看起來困難重重。
挑戰,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加重。印象很深刻,半年前當我們第一次把孩子從城市帶到山城,就遇到石碇連日的濕冷天,大家忍著10幾度的低溫在室內室外穿梭,七嘴八舌討論如何幫小雞蓋新家。意外的是,在建造雞舍的過程中,無形的喚起大人們對「家」的想像,也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而另一個重量級的挑戰是,預備自然建築的材料,無法想像的是,每樣材料都是以「噸」起跳!18噸的石頭、14噸的泥土、6噸的砂石、2噸的木柴還有1千多塊的紅磚等等,光是調度這些媒材就快要舉白旗投降,更不敢想像還必須要把它們一一運上山。
出乎意料的,每當我們需要外界的支援時,人力與物力就會適時進來;我們缺竹子蓋雞舍,遠在雲林的民眾送了80支過來;缺木工工具,就有工頭從新店專程送過來;需要木棧板做種植箱,一位漂流木藝術家遠從宜蘭送來……這一路上,所擁有的不只是資源的獲得,背後則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持著。
既然挑戰這麼多,為什麼還要做?
感謝上帝一路的帶領,讓我多年在社區工作磨練而來的膽識與耐力,成為強而有力的後盾,讓原本不被看好的「由下而上」參與,有機會被實踐。再次回首,那幾噸重的泥土與石頭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滿滿的愛。
與上帝同工,因著參與帶來豐盛和勇氣。我的人生下半場,歡心與喜樂兒建造一個夢想「家」。
(作者為喜樂小田田計畫主持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