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永不止息
文◎徐文俊
刊登日期/ 2016.10.13
失智者的家屬,或稱為「家庭照顧者」,是失智者照顧療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所以他們也最需要支持與協助。即使在醫療過程中,也需讓他們得到能力(英文為empowerment),失智者才能妥善被治療。潘秀霞牧師與家人共同照護母親「紅豆阿嬤」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驚慌、無知、挫折、到平靜安穩、喜樂、驚喜」,經歷了漫長卻充滿恩典的歷程。這個歷程裡,他們與醫療人員充分合作,從書本、朋友與網路獲得知識,觀察細緻,以母親的角度去設身處地,摸索她的想法,進而探究她的內心世界,發現已有久遠年代的不愉快經驗,解決沉積心底心理的衝突;而在與家人間,互相分享經驗與心情,分攤照顧的勞苦與擔憂,彼此支持鼓勵與援助。而且她的家人都扮演各自的角色,發揮功用,包括兒子、女兒、先生、哥哥、嫂子。潘牧師的書就像一本照護教科書,教導身為一個照顧者如何克服種種困難。雖然不是每個家庭都做得到,但仍是有原則可以遵循。值得大家細讀品味。然而,隱藏在這個故事背後有一件更重要的事——當潘牧師的先生林德安牧師為照顧岳母的經歷作見證時,總是引用聖經「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他說,經歷了被當作假想敵的過程,他更能瞭解愛的真諦在於恆~久~忍~耐 (唸四個字時需一字一字拉長),還必須拿出恩慈相待。那不是個容易的過程,但體現出愛才是答案。當家人一起面對失智難題,在愛裡相會,讓這個大家庭更加緊密,而這愛就因此傳到母親的身上,雖失智狀況漸漸惡化,但在愛裡母親越發平安喜樂。即使醫院給了病患良好的醫療,透過各個管道協助
與教導照顧者,但是最終極的empowerment是教導如何去愛。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8節:「愛是永不止息……」;愛才是力量,且永不止息。這也是為何一群失智症專業工作者倡議「瑞智事工」,因為用聖經的真理教導家屬,回到愛裡,在漫長的照顧歷程,唯有愛能支撐著照顧者一直往前走。在前一節說:「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十三7),不就是我們常常教導家屬面對失智者的態度嗎?作者在文中說,「我深信,一個人心裡面如果真的有很深的愛,上帝就會給他很多正確的方式去愛他人。」我覺得是最棒的結論。
(作者為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瑞智事工發起人;本文轉載
自《與失智共舞》,蒙允刊登)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