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支援宣教前線的子彈——舊鞋救命發起人楊右任專訪

文|孫以琳,照片|楊右任

刊登日期/ 2022.10.18

「我們現在所經歷的這些困難,都是在寫下一本書時成為最精采的部分。」2014年,舊鞋救命發起人楊右任將9萬雙舊鞋送到非洲偏鄉,讓當地人雙腳免於沙蚤傷害,曾經叛逆、連高中都沒唸完的他,在被神翻轉後,後續不只送鞋,更衍生出許多社區計畫,後來也因此得到2017年的十大傑出青年。

對35歲的楊右任來說,所有的人道救援,都是為了支援前線福音工作。十月的宣教月,台北靈糧堂特地邀請到楊右任,分享他的非典型宣教心路歷程。這些年來,他為了避免慈善行動造成的乞討文化等問題,在宣教策略上,深度了解當地文化、確保永續經營,使資源與當地教會共同發揮最大價值,腳踏實地將福音傳到地極。

與在地窗口連結,避免眾人的愛心被浪費

「我們去,是因為看到中間的可行性。千萬不要只是找最窮、最可憐的(就決定投入)。」楊右任直率地說,人道救援工作非常容易「把資源丟到大海中」,在非洲被官員揩油水更是家常便飯。為了避免眾人的愛心被浪費,找到可信任的執行窗口,是讓計畫永續的關鍵。

這世界的需要有很多,一開始為何鎖定非洲?緣起於2014年,他聽到身為宣教士的岳父提及,非洲沙蚤會寄生在沒穿鞋的孩子身上,造成許多人活不過五歲。當下,他想到父親的製鞋工廠還有庫存,可送至岳父信任的當地夥伴轉發。只是,為了湊齊一個貨櫃的運量,開啟向大眾募集舊鞋的計畫,從此展開後續超乎想像的旅程。

但物資送到之後,要如何與福音產生連結?關鍵在於透過基督徒的手發送。舊鞋救命這些年陸續投入「興學計畫」、「活水計畫」、「養雞農耕計畫」以及「愛女孩計畫」,多半都與當地牧師或宣教士的外展策略結合,幫助當地教會或組織走得更長遠,而非自己從零開始。

「我們從不跳過在地領袖。」楊右任舉例,在某地挖水井之前,他們其實是因為認識一位久居當地的美國宣教士,正在為解決當地乾旱問題籌款。團隊確定對方能夠永續維護水井後,就在台灣募資,並到當地完成水井。「舊鞋救命所有的資源,都是在為前線宣教或者地方教會提供子彈。」

在提供物資或服務的同時,楊右任也強調要避免當地人養成乞討心態。假如看到對方可憐就直接給錢,可能會讓人覺得「認識外國人比工作還賺錢,只要裝可憐就好了」。因此團隊與當地教會合作,教非洲人種樹、燒磚或撿垃圾換取鞋子,同時改善環境問題。「我們尊重宣教士的想法,協助他在地方社區服務紮根,」他補充。

在援助的同時,楊右任也強調,最終要讓當地人自給自足。無論是水井、農場、學校,訓練對方能自主經營,在信仰上要建造當地門徒,聚會模式也需要選擇當地信徒奉獻可負擔得起的,否則對方永遠會需要援助,無法長大成熟。

疫情反思:接納改變做為常態,保持調整的彈性

過去幾年,面對新冠疫情來襲、國際運費高漲、實體聚會困難,甚至部分非洲國家鎖國,舊鞋救命協會的運作也大受影響,短宣隊就連續兩年無法出團。

疫情帶給楊右任的反思是:面對突發狀況、是否能彈性因應?既然沒辦法在台灣辦活動募款,那就用線上互動代替;某個國家關閉機場,那就從鄰近國家運送物資進去。「我們需要將『調整』當作是正常的,而非永遠採用同一套作法,只等待特殊時期過去。」他強調。

在非洲偏鄉,「當地志工告訴我們,孩子還是肚子餓、沙蚤還是存在,所以我們還是要做。」於是楊右任調整策略,沒辦法在當地集會,那就開車一家家造訪,發送急難救助包。即使成本變高,但重點還是人要到現場,要到非洲沙漠裏面傳遞福音。

除了心態,楊右任也同樣重視連結。有些機構擅長照顧孤兒、有的擅長宣教士訓練,他認為都可以一起談合作,透過創意發揮各自擅長的項目,最大化整體達成的效果。假如遇到困難,也可以彼此協助、疏通資源,如同一棵樹與一片森林,能承受風雨的力道絕對不同。

「宣教必須成為教會裡面真實的核心價值。」楊右任強調,不能只有少數機構或宣教士投入宣教。他直言:「很多時候大家不反對宣教,反對的是『我的小孩去宣教』。」但如果教會內部文化是如此,那又該如何走進前線?他相信,宣教並非少數人的事情,而是神給每個基督徒的大使命。

回顧近十年所經歷的跌宕起伏,例如曾一度有幾萬雙鞋塞爆他家、在非洲被騙被搶……。楊右任坦言日子不容易,「我覺得很痛苦,但很慶幸自己有做這件事情。」因為這些行動,讓原本可能因污水、寄生蟲而死的非洲小孩活下來;也幫助許多青年接受宣教訓練。

他坦承,如果一開始就算清楚要付上的所有代價,恐怕不會有人敢出去,「如果讓我再選一次,我可能還是會流一次眼淚、經歷這些痛苦,因為我覺得這些成果值得。」楊右任相信,「我們的生活所追求的不是高興而已,而是滿足、充實,知道我們走在神的呼召裡。」

相關文章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
2025.03.20
21天禁食禱告見證:回到與神的連結中,從新開始、美好事正在發生!
21天禁食禱告會將邁入第三週,在場場禱告會中,眾人領受聖靈的澆灌。來看三位弟兄姊妹的見證: 回到與神的連結中,更深認識神的話 台北靈糧堂成人牧區/邱彥彰 21天禁食禱告前的一個主日,周巽正牧師說,禁食最重要的核心是,回到與神親密的連結中,所以我以此為目標,開始每天一餐的禁食,並成功禁食了前三天。在第四天晚上,忍不住吃了東西。不過當晚,小組有例行每週一次的線上讀經,跟著教會進度一起讀創世記一到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