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既有框架,真理大學教授的靈神新旅程

文/莊依軒、照片提供/馬友薏

刊登日期/ 2024.04.30

「本來我認為去買書看,遇到不懂的就問教會的牧師,自己應該可以學得不錯,但後來和牧者討論,如果要在所屬聖教會做深度的教導,就需要有神學院的學歷,所以我才報名去唸。」目前是利河伯聖教會的核心同工,同時也是真理大學國際企業與貿易學系助理教授的馬友薏,分享到當年唸神學院的初衷。

 2021年,因著教會牧者的建議及搜尋不同神學院的資訊後,馬友薏決定成為靈糧教牧神學院的選修生。至今已是第三年、第六個學期,神翻轉她的眼光,經歷醫治和重整,得著超乎所求所想的美好見證。

 更深了解神在文字背後的心意

「進來神學院之後,我發現情況跟預想的不太一樣,不只是學聖經知識,我還可以從同學身上學習更多。」在進入神學院就讀的第一學期,馬友薏觀察,身旁各年齡層的同學,不一定對聖經的知識都很充足,但都很願意謙卑學習,促使她的心態開始被改變。

 過往她在大學教了十幾年的書,會習慣指出學生需要進步的地方,也會不自覺看見別人的問題。「但我發現在課堂上,從很年輕的同學、到五、六十歲的人,雖都有自己的想法,還是會感謝老師的提醒和教導。」她因而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態,是否太過驕傲。

 此外,在選修張雅謙與喬美倫分別教授的《新約綜覽》、《舊約綜覽》課程時,也翻轉她對教導真理的眼光。馬友薏回憶第一次上完課的心得,是「喬老師對舊約怎麼這麼熟,熟到我都快要以為老師是作者」,她指出,喬老師不只是講經文的來龍去脈,也會講她從中看見神的心意和眼光。

 在《新約綜覽》課程中,「張老師講到新舊約之間、猶太人的四百年歷史,即使神沒有說話,但祂仍掌管歷史中每件事情,且透過這些事情對祂的百姓說話。」兩堂打基底的神學課程,促使馬友薏思考,教導聖經不僅是給予知識,「重點是,要更深了解神在文字背後的心意。」

 誠實的面對生命中不成熟的部份

「如果要向別人表達基督的憐憫和愛,我就必須先經歷。」馬友薏回首過往服事內在醫治或是分享聖經故事時,會把服事當成責任,不一定是出於真實的憐憫或愛心。在林瑋玲老師的《靈修學進階》中,使她有兩個突破性思考。「第一個是,將being(成為)與doing(做)結合,過去想法裡卡住的部分,就豁然開朗。」

 她指出,課程會帶學生自我檢視,到神的面前靈修操練,「我開始體會到,如果要去服事、去愛人,必須自己裡面有愛、有渴望去給予人,不能因著別人的期待或是責任去做。」

 第二個突破,是誠實承認自己的不足。馬友薏分享,服事久了,不免有「不能犯錯,要滿足弟兄姊妹期望」的信念。久而久之,會害怕承認自己做不到、不夠好,甚至對自己生氣:「為什麼別人總是會對我要求這麼多?」課程提醒她,「如果無法承認自己生命的困境,那生命就不會有改變的機會,也不可能活出基督的生命。」

 讀靈糧神學院期間,馬友薏曾因人際關係陷入低潮,但神卻藉著喬美倫老師的《以賽亞書》課堂,對她的生命說話。「喬老師會讓學生依照經文順序讀,我應該是閱讀61章1到3節,但老師忽然說,這段要念61章1和10節,當唸到『以公義為袍給我披上』和『像新婦配戴妝飾』時,我很清楚神在回應我。」

 她說,多年前的一個禱告中,看見上帝把國王的外袍披在她身上,「這次讀完經文,禱告的畫面立刻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她更想起過去有不同的朋友為她禱告時,都看見耶穌來迎接她這位新娘。

「當所有問題都還存在,自己的心仍要以上帝為喜樂、活出祂的公義。」聽見上帝的提醒後,馬友薏回應,「我順服!」渴望未來在神學院受裝備的旅程,可以持續讓神來破碎她既有的框架,走向更自由的生命。

 裝備生命、投資未來,你可以透過選修、全修的方式就讀神學院,更多報名資訊:https://llpmts.org/site/theology_enrollment

相關文章

2025.02.19
音樂與見證的交織,生命改變的旅程
2024年11月3日,台北靈糧堂新酒小組長Molly(蔡孟彤),為了傳福音,號召26位同工籌備音樂見證會,當天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有25位新朋友是首次踏進教會。這場以音樂創作發表,結合見證分享的活動,讓許多福音朋友及基督徒被神的愛觸摸。 「有天,神很深地感動我,『如果妳可以呼召小組員,把他們生命中被轉化、被醫治、恩典的故事一起說出來,結合詩歌辦一個音樂會呢?』」在2023年底,Molly領受要邀請小...
2025.02.18
《倍速推進的大能——禁食》書摘:給我一個禁食的好理由(不如給六個?)
禁食還有許多其他目的。我之所以選擇這六點,是因為它們將帶領我們學習聖經中的一些例子,這些例子多年來為我的禁食帶來 了目的。所以請拿出你的聖經,準備好刻意來尋求禁食吧。為了幫助您發現禁食的目的,我在此提出幾個有助於更深探究的問題:
2025.02.18
【台灣拿細耳人集訓見證】以神為中心,領受拿細耳人的呼召!part2
看拿細耳集訓見證part1 台東靈糧堂 社青/亭亭 「過往,我覺得有刺青看起來很酷,但根源其實是自卑感和錯誤的身份認同。」第一天聚會,李協聰牧師領受要為身上有刺青的人禱告,當下我很驚訝,卻也感受到天父要更深的醫治我,因為刺青帶來的羞愧。我參與在教會的兒童、青少年事工,曾有家長看見我的刺青,向牧者表達擔憂,覺得我會帶給兒童負面影響。也因此雖然我服事下一代,卻常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然而,在聚會中的禱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