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靈糧季刊第三季No.50】禱告──活出天國文化的動力

口述|區永亮、整理|汪于茹、楊玉華

刊登日期/ 2020.07.01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7~12)

禱告是一個很重要、也常被討論的題目,在神學院圖書館和基督教等一些宗教書房,很多關於禱告的書,兩千年來的教會歷史也非常強調禱告,因為禱告能夠帶出轉化的力量。一些暢銷書作者說,禱告可以支取神的恩典、幫助我們明白和經歷神的國度,但當我們要落實時,事實真如此簡單嗎?身為天國的子民,我們到底對天國文化瞭解多少?對天國文化的觀念,甚至對禱告的操練正確嗎?

我們發現,許多時候,禱告已漸漸淪為形式或是公式,甚至禱告的動機也不對。有些人把禱告當成我可以得著一些東西——只要求,就可以得著。我們也常聽到一些弟兄姊妹或特會的講員說:「我們是天國子民、父神的孩子,天國的種種豐富、權柄和能力,神都會賜給我,因為神愛我。」還有一種極端的說法是:「我是天父所愛的兒女,所以我向神求甚麼,就有甚麼!只要我有信心!只要我宣告!」這條界限很不容易區隔,但從真理來看,這類教導和觀念常常會跟心理學和成功神學混淆。因為信仰很容易裝假,這讓一些對於真理不太清楚的兄姊較難以分辨。

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前華神院長林道亮牧師稱為「天國大憲章」;一位神學家說,登山寶訓是耶穌的神學思想的具體表達,其它的福音書則是對於天國文化的思想、解釋和應用。馬太福音是講到主耶穌代表王的身分,來到世上建立神的國度,而我們身為天國的子民都有責任,也都盼望看到神的國降臨,好讓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但是,面對每一天的生活,我們有沒有活出天國文化——活出天國的力量,發揮影響力,為了是要完成神的旨意呢?

神的工作必須藉著神的能力,才能推動、才能落實。我們要從馬太福音七章7至12節一起來思想:如何藉著禱告來推動神國的彰顯?

一、禱告是神塑造神兒女的一個過程(v.7~8)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v.7~8)禱告有突破,並不在於策略、方式和原則。得勝的禱告,是進到神旨意的禱告,需要回到神的心意裡。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些就會加給你們」——這些是禱告的原則和先後次序。支取神的恩典是要活出「對」的生命,例如饒恕……等。主禱文不是唸一遍就完成,行軍爭戰禱告也不是背幾遍以弗所書六章10至17節,就代表已穿上了屬靈的軍裝,我們需要知道如何運用。

禱告的祕訣,不在於只知道禱告的次序或原則;禱告的目的,也不是為了一禱告事情就發生,表示很靈驗或很屬靈。禱告是操練生命——是神要不斷地塑造祂兒女的生命活在天國文化當中,就是活在神的旨意裡。

  1. 禱告不僅是一個「行為」,更是一種態度

禱告不是宗教行為,是與主面對面。神在尋找敬拜和禱告的人,對神有真正的敬畏、害怕又愛慕之心,而禱告是神要幫助我們調整自己的生命,所以禱告的態度很重要。

「祈求」代表有需要,因為知道自己是不足和不能,所以向神求。你到神面前時,是用祈求的態度嗎?你真知道自己有需要——無論工作或跟人相處,都需要從神來的智慧和溫柔嗎?你夠謙卑嗎?因此,即使我們能夠完成,但是因為知道能力、才幹、資源,都是神預備的,所以願意尊主為大,凡事先問過神才去做。

  1. 禱告的深度顯出我們對神的渴慕

「尋找」是,當我們向神禱告祈求後,事情沒有發生,或是發生的結果跟所想或預期的不一樣,因此鍥而不捨地求問神:「為什麼沒有發生?是我錯了嗎?是否我的方法不對、動機不對?我太急了嗎?」這代表禱告的真誠。

我以前在職場上班時,有一天開車途中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就問主:「主啊,剛剛我有把某某事情帶到祢面前禱告嗎?」主問我:「你覺得呢?」我說:「我記不得了。」主說:「你記不得,我怎麼會記得呢?」我們不是沒禱告,但禱告也常常只是一個形式:「神啊,我交託給祢,但是事情發不發生都無所謂,給不給也無所謂。」

你有沒有努力「尋找」?如果求了一兩次,神不給,就放棄,有可能是因為目標不夠清楚,或是所求的價值不夠貴重。我們的禱告要有真實的渴慕。如果沒有發生,一定要問「為什麼」,而過程當中需要調整的必定是你我。

    3.禱告使我們進入神的心意

「叩門」是主動積極的態度,代表落實。這表示已走了一段路,過程中越來越清楚、有把握。神定意把祂要的給我們,而不是我們自己要的。當神開了門,我們是否願意順服神的帶領走進去?即使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還是因為與自己的想法不同,堅持不肯進去?           

Dennis牧師最喜歡講,禱告要deeper。意思是當你 知道這是神的心意,而神要帶領你進到這個心意當中,所以禱告就更深入,期待事情要發生。神有祂的時間,雖然你在過程當中還不清楚,事情看似停滯,但要恆久忍耐。在禱告時,第一要留意神的心意是什麼;第二要留意神的方法;第三要摸著神的時間。唯有親近神,才會知道神的時間,所以要跟隨神的帶領。

禱告使我們進入神的心意。經過這樣的操練,我們能明白神的心意,開始與神同行;不僅得安息,更是得享安息,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觀——不再埋怨、批評論斷,而且特別喜樂、有盼望。所以,禱告不在於有沒有事情發生,而是我們的生命先被改變,讓生命更多像主柔和謙卑,能以主的眼光看待事物、處理問題。

「神同在、神同行、與神同工」與「祈求、尋找和叩門」是分不開的。祈求、尋找、叩門,能讓我們摸著神的心意,當我們知道所求的是討神喜悅的,神也啟示我們事情會發生,我們要預備好走進神的心意。在禱告過程中,要調整腳步、方向與神一致,尋求走在神心意中,就會越來越靠近神的心意。

二、禱告讓我們真實地認識神(v.9~11)
  1. 領受天父的愛

當我們講到「在天上的父」,一定會提到「天父的愛」、「領受天父的愛」,但領受天父的愛是有條件的。恩典是沒有條件、白白得來,但是領受天國的一切祝福,是有條件——這不是積功德,而是需要調整生命狀態,改變習慣,憑信心領受。我們的信心是否真實的信心?是一個謙卑、願意順服主的信心嗎?

林道亮牧師說:「天國的文化告訴我們一切都是恩典,但這個恩典是有條件的,就是你願意信靠、順服、謙卑。」神最高的目的,是讓我們不僅得著神所賜的一切權柄、能力和資源,更是擁有力量來完成神的旨意。

這些年來我從主耶穌身上學習到:權柄是從順服父神而來,能力是倚靠聖靈的幫助而來。所以領受天父的愛,需要認識天父是慈愛的神,恩典是白白得到的;但不要忘記,神是聖潔公義的,天國文化是神掌權的文化,完全信靠順服,才可以領受來自天上的權柄、能力和資源。

  1. 得著天父為我們預備的「好東西」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

給求他的人麼?」這是一個有層次的比喻,連地上的父親都不會做這種糟糕的事情,就是把不好的東西給求他的兒女,更何況天上的父呢?天父既是慈愛良善的,豈不把更好的東西給求祂的人嗎?

「東西」英譯成gift,就是禮物,意思是白白的得到。換句話說,神要把一個好東西白白的給你,這禮物是神覺得好,而且好到一個程度,你一輩子努力也換不來;但是因著神看重你,就把這個禮物送給你。那麼,這個禮物到底是什麼?                 

   3.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祂的人(路十一13)

路加福音十一章13節:「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祂的人麼?」這個禮物就是聖靈,神把祂自己給我們。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四章18節說:「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聖靈來了,我們就不會成為孤兒,天父的愛藉著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也讓我們豐豐富富地領受主耶穌的復活大能。而我們能否得著,在於我們的生命有沒有被調整。

我在1986年被聖靈更新之後,我為人禱告服事時,總會有事情發生。後來我聽到葡萄園的牧師 John Wimber說,他求神賜下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神就給他,所以我說這恩賜我也要,但幾個月過去了,都沒有得到,於是就不再向神求這個恩賜。有一天我禱告時,神說:「你幾個月以前跟我求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你還要嗎?」我賭氣說:「我當然要,不過,祢不給我就算了,免得我妄求。」神說:「你還要嗎?」我說:「如果祢給我,我當然要啊!」神說:「我要給你的,不是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你有我就夠了。」我就大哭。

從此我只求一件事:「神啊,我要祢!」原來,神不給我,是因為祂要把更好的給我。禱告,不只是幫助我們認識神,更是幫助我們得著神自己。

三、活出天國文化是我們的責任(v.12)
  1. 積極活出天國文化是轉化世代的力量

華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哲學家說:「如果你厭惡別人這樣做在你身上,千萬不要做在別人身上。」這些話比較消極。但耶穌說的話是積極的:「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v.12)

基督徒的服事、為神擺上,應是積極主動的,因為有神的靈在我們裡面生出生命的果子。同時聖靈能幫助我們經歷主的大能,因此「做主所做且要做更大的事」就成為我們的思想,以至於主動面對,積極傳福音。

以前我禱告會講:「主啊,我禱告,這事都交託給祢了。」但有一天,我在安靜等候時,主提醒我說:「不,這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你有沒有去留意事情有沒有進展?有沒有發生呢?」當我們禱告完,交託給主後,自己該做的事仍要去做。

破碎、倒空自己,是為了要讓聖靈充滿,但「自我」並不會完全消失,而每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動力,都是從「自我」開始。積極是這個自我的特質,如果「積極的自我」的動機,只為了要得到名譽、地位、金錢等等,這樣的自我是得罪神的;但是,「積極的自我」若是為了神的榮耀和別人的需要,做成神要我做的事,這是神所喜悅的。神賜給我們自由意志,你是選擇為神所用?還是為自己活?將會帶出完全不同的結果。

     2.這是神心意的「完成」與彰顯

「這是律法和先知所努力的」:神要使用積極、有屬靈生命、有天國文化的你我,來改變這個世界——因為這事情已經發生在主耶穌身上,今天也要發生在你我身上。主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放下神三位一體第二位的榮耀權柄,單單倚靠父神和聖靈,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最後,祂說了一句全人類最討神喜悅的話:「成了。」人類歷史都是成就自己的事,只有神的獨生愛子,一生只成就神的事,這是一個極大的榮耀。         

   3.「無論何事」是我們生活的見證

「無論何事」:基督徒要為主作見證,活出天國文化,活出父神的愛,善用神所賜的資源和能力,行出神的旨意。

創世記卅二章記載,雅各從小就「抓」,騙取哥哥的長子名分後,到了舅舅家也騙他的舅舅,得到妻子、孩子、豐盛的牛羊和僕人,不過當他要回家見哥哥時,越走越害怕,就走在隊伍最後面。到了雅博渡口,晚上有神的使者跟他摔跤,他緊抓住神的使者不肯放,一定要得到祝福。最後,使者就在他的大腿窩摸了一下,於是他的腿就瘸了。雅各給那地方起名叫毘努伊勒(就是神之面的意思),意思是他看見神的面。

神在這裡講一句話:「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我們一生都在抓,甚至信了主以後還是在抓,就像雅各一樣;過去他是為自己抓,神興起環境仍改變不了他,但這一次神摸他一把,改變了他的生命。雅各改名叫以色列,神要使用他帶領以色列民族,來為神爭戰——關鍵在於毘努伊勒,因為雅各遇見了神,與神面對面。

禱告反映我們對神的態度、與神的生命關係,知道祂是創造主,我們是被造的;祂是救主,我們是被拯救的;並藉著禱告,完全信靠順服祂。當我們的生命被改變像神、渴慕神,我們的生命才能夠與神的心意結合,才有能力做神的工。禱告是一個最好與神面對面的時候,你我要學習與神面對面。 (作者為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本文為7月19日主日信息)

 

相關文章

2025.02.05
台灣拿細耳人集訓首日:分別為聖的時候到了,台灣拿細耳人出列!
今年2月4日至2月7日,台北靈糧堂與烽火行動(Beacon Lighters),首度於靈糧山莊舉辦為期四天跨世代的【台灣拿細耳人集訓】,共有872人,來自台灣、香港、澳洲、緬甸、薩爾瓦多和美國的學員、隊輔、大會同工,參與在拿細耳人集訓中,除了學生,也有青年牧者、輔導領袖齊聚一堂。 講員包括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巽正、台北101教會執行牧師李協聰、Contend Global 禱告殿牧師David與台...
2025.02.04
主崇信息|瞎眼的得看見,誰是眼瞎的?|周巽正牧師|2025.02.02
路加福音4:18-19「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一.眼瞎的兩種人 1.亞蘭的軍隊:不認識神人、抵擋上帝的人。 2.以利沙的僕人:信神、敬虔卻仍看不見屬靈事實的人。 真實遇見神是從眼瞎到看見,你會發自內心的感到滿足和喜樂。真實遇見神的人不會活在懊悔、活在對自己不饒恕,因為你是真實看見那位赦...
2025.02.03
聯合崇拜|周巽正牧師|線上春節主⽇|2025.02.01
周巽正牧師在新的一年,從教會2025年的異象「聖靈澆灌,應許實現」作為起點,透過路加福音四章18-19節及列王記下六章8-23節,以「瞎眼的得看見」做為今天分享的主軸,並禱告在2025年主能幫助我們認出並承認自己屬靈的眼瞎,並讓我們真實的看見主的良善與信實,知道主永遠與我們同在。 唯有神的恩典才能打開屬靈的瞎眼 巽正牧師從聖經列王記下六章8-23節紀載以利沙和亞蘭軍隊的故事,描述亞蘭王因計謀屢次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