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客家宣教,我們與未得之民原來這麼近! 刊登於 2022/10/26

文|黃小花,照片|unsplash

刊登日期/ 2022.10.26

宣教不一定要去到天涯海角,未得之民,就在你我身邊!佔全國人口19.8%、約466.9萬人的第二大族群—客家人,基督徒信主比例僅0.5%,比日本1%還要低,二十年來,台北靈糧堂客語牧區范正成牧師與劉志忠執事投身客家族群的福音事工,2022年年底,即將新成立的客家團契,也期待呼籲更多自家人興起,進而在新的一年走進客家庄,同心成就客家的復興!

擁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統的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巽正,有感於國外有宣教機構,專門差派宣教士學客家語來台傳教,但台灣人卻相對沒有這麼積極,例如許多客家人雖然在台北靈糧堂聚會,但融入了各個牧區、也未特別加入客語牧區。也因此,為了回應傳福音到地極的大使命,台北靈糧堂將成立一個月一次、跨牧區的客語團契,希望對客家人有負擔的弟兄姊妹一起加入,帶下更多的禱告、福音行動。

「從自己的家人開始,帶入客語崇拜這些年累積全家信主的產業、傳福音的秘訣,和祭祖上的改良方法,減少客家文化與信仰的衝突,要把這些帶給沒有在客語崇拜聚會的弟兄姊妹。」周巽正說。

在我們的地土,還有好多人不認識主的愛

細數客家宣教史,范正成與劉志忠不約而同提到在客家庄傳福音是「流著眼淚在做」,這些眼淚不是因為辛苦或資源少,而是收莊稼的工人少,卻還有好多人「不認識主的愛」。

放眼福音在1865年就傳入台灣,直到2002年,台灣其實沒有教會以客語為主軸、或成立客語牧區。2002年時,因著「族群合一」特會,當時「讓族群之間的高牆倒下、還福音的債」呼聲四起,劉志忠當時受到感動,鼓起勇氣寫信給當時台灣各大教會的牧者,希望成立客語牧區。

結果僅時任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的周神助熱情回應:「劉弟兄,我也是客家人耶!」,接著在台北靈糧堂率先創立客語牧區,並且很快地2003年10月25日開啟第一次客語牧區崇拜,至今近二十年。

作為客家宣教神學院董事長,范正成曾向神埋怨,為什麼客家福音不受重視?神告訴他,在台灣的四大族群中,客家福音要排最後一棒。聖靈向他說,「主有主的時間,神的時間還沒有到。」因此後來他停止跟神爭論,開始相信上帝怎麼樣回應哈巴谷的禱告、也會怎樣回應他的禱告。特別的是,自從2012年後,與客家宣教或福音相關的主題與大事陸續完成與推動,范正成說,「我覺得是神的時候到了。」

改良版客家祭祀,用「追思三禮」取代「三牲祭祀」

范正成提到,基督教早期傳福音的策略,會讓重視孝道與祖先祭祀的客家人產生誤解。這些年來,客語牧區逐漸發展出「替代法」,例如把「三牲祭祀」改為「追思三禮」:倒水禮代表飲水思源;獻花禮是祖德流芳;點燭禮會發出亮光,就象徵光宗耀祖。讓信主者不用覺得背棄祖先,這對於在家族中本就有名望、有地位的上一代信主者很受用,可以由上而下推動到家族中。

至於年輕一輩的客家信主者,怎麼平衡兩者?2021年九月開始在客語牧區實習的靈神神學生羅詠韶雖然不是客家人,但是對於跨文化宣教有極大熱情,她觀察,台灣的客家庄很傳統,對年輕人來說跟長輩相處有矛盾、距離,不見得認同傳統的東西,但不知道怎麼溝通,就容易有爭執。

對此,劉志忠建議年輕一輩遇到禮俗時,「絕對不要躲得遠遠的」,最好的做法是「更積極地參與家中祭祖儀式,過程中,用不一樣的方式身體力行、表達對祖先的愛,讓家人更能看見基督徒表達對祖先情感的方式。」例如,他會在掃墓時獻花給祖先,或者趁機請長輩分享祖先值得後輩感念的故事等。

作為家中第一個信主的范正成,因著家族龐大,當年他曾擔心會被家族拒絕、在受洗前很猶豫,但神應許「我不但改變你,我要改變你的家人。」結果至今家中除了一位哥哥、二位姐姐之外,都信主了!

劉志忠則是來自父親會家暴的傳統客家家庭,當年信主時,父親曾威脅要打斷他腿骨,但後來家人都一一經歷神大能、歸入主名下。經歷這些見證,都讓他們對客家人的復興更有信心。

「客家的兄姐們,傳福音的熱度都很高!」羅詠韶也說,客語牧區的夥伴,都見證這個信仰從擔憂背棄祖宗,到翻轉全家,所以總是聊天談話中,極有熱情提及耶穌、邀請人來教會。

透過短宣、團契,讓城鄉攜手建立起客家福音循環

未來,台北靈糧堂將積極連結客家庄的教會,當地人口多半信主比例低,建造教會或牧養不易,缺乏長期的深耕,導致信主人數未能增長。周巽正說,接下來教會會規劃客家庄的宣教工作,包括一年數次的短宣隊、跟客家莊不分宗派教會的關係連結。

范正成期待,透過城鄉合作,讓從鄉下到城市工作的年輕客家人,可以連結大都會的教會資源,一起回到家鄉短宣,建立起一個福音傳遞的循環,就能讓合一不只是口號,而是實際的行動。

宣教,從身旁的人開始,預計12月開始的客家團契,也歡迎有感動的你加入,一起和火熱的客家兄姊,攜手回應神愛的大使命,在客家復興中有份!

 

[台灣客家宣教大事記]

1865   馬雅各將福音傳到南台灣

1872   馬偕到淡水傳福音(福音傳進北台灣)

1978   客家福音協會成立

2000  客家宣教神學院成立

2003  台北靈糧堂成立客語牧區

2012   客語聖經完成並出版發行;第一屆「客家宣教大會」喚起教會對客家宣教的重視;台灣長老會將該年定為「客家宣教」年

2016   客家宣教神學院完成建校

2022  台北靈糧堂客家團契成立

相關文章

2025.04.08
《週報選文》與神同心,與人同行:牧靈的內外兼修之旅
畢業在即,回顧在牧靈諮商三年半的時間,從一個輔導諮商的小白,成長到現在有能力做一對一諮商,以及夫婦協談,是我就讀牧靈諮商的最大收穫。在這裡我得到內外兼修的訓練,不僅僅是學到諮商輔導的技術,在心性上也得到轉化與蜕變。  牧羊人的外功與內功 超過三十年的信仰生活讓自己在各種課程、特會及醫治下,生命有得到很多的突破與成長。但是在我身上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對他人也起相同的作用,因此在關顧輔導他人上我遇到瓶頸,...
2025.03.27
曾是隨時會死的病患,如今找到天上的家
「這個孩子,應該養不活啊!」 這是記憶裡,爸爸對我說過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評價。身為家中第五個孩子,我的出生,只為父母帶來負擔,尤其十歲那年,我們家破產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和過度的生活壓力,漸漸地,我真的成了好像隨時會死的人:慣性中耳炎、長期眩暈症、內耳因高燒受損,更曾十天內車禍三次,導致尾椎肌腱炎纏身多年。 因此,在遇見上帝之前,我是靠著意志力「選擇」活下來的:我努力活得更好,努力不懷疑自己,同時...
2025.03.20
21天禁食禱告見證:回到與神的連結中,從新開始、美好事正在發生!
21天禁食禱告會將邁入第三週,在場場禱告會中,眾人領受聖靈的澆灌。來看三位弟兄姊妹的見證: 回到與神的連結中,更深認識神的話 台北靈糧堂成人牧區/邱彥彰 21天禁食禱告前的一個主日,周巽正牧師說,禁食最重要的核心是,回到與神親密的連結中,所以我以此為目標,開始每天一餐的禁食,並成功禁食了前三天。在第四天晚上,忍不住吃了東西。不過當晚,小組有例行每週一次的線上讀經,跟著教會進度一起讀創世記一到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