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這些樹那些人

作者:文◎江海泙 來源:期刊 - 2019靈糧季刊第一季 - 2019-01-19出版 類別:社會關懷

刊登日期/ 2019.01.02

雖然,我們每個人已經長大,但在內心角落,都種著一棵屬於自己的故事樹。

2012年夏天,從事推動公共藝術社區參與的我,感覺日子似乎來到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境界。因著不同計畫的推動,我有許多機會前往各地城鄉走踏、教學並且與當地人博感情,不過,每當與一群人開始熟絡時,也就是我要準備離開的時候。

階段性的任務,像煙火一樣燦爛,卻也累積著淡淡的失落感。許多為各地量身設計的永續概念與運作特色,伴隨著計畫結束與當地人手不足而遺憾無法繼續。

漸漸,我起了想改變的念頭……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決定參與台北市社區故事影像紀錄的培訓計畫,意外在短短的120天當中,藉助影像的力量深刻窺探人與樹之間的美麗與哀愁,更意外重燃對社區工作的熱力。

背起相機,我徒步回到十年前情有獨鍾的街區進行紀錄片拍攝的田野調查,像是誤闖叢林的小白兔,開啟一連串在民生社區富錦街的探險……

 

遇見開賓士的清道夫

鄰近松山機場的民生社區富錦街,1968年透過美援貸款集體重劃,為台灣第一座全國性美式示範社區。街區種滿菩提樹與榕樹,綠樹成蔭充滿歐洲小鎮人文氣息,是許多藝術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秘密基地,富錦街亦有藝文聚落的美稱。

當地清潔隊裡的每個人都知道,只要誰被分派到這條街,誰就是抽中籤王中的籤王。種滿樹的富錦街,四十年後,巷弄裡大樹林立,與民宅相依形成唯美的城市綠廊道,只是,無論是清晨、午後還是深夜,總能聽見絡繹不絕的掃地聲,因為這裡的落葉無所不在,每天讓人掃到「凍抹條」,因為只要半天就能收集到五大包的葉子。

或許,是無奈中所激發出的一種生活樂趣,在鏡頭下,我赫然發現清道夫發哥用來裝載落葉的手堆車上有一個大大的賓士符號,他自豪地笑說:「我這台可是最新型的賓士320喔!」

令人玩味的是,聽當地的民眾苦笑說,被分配到這條街的清潔人員,總是一則憂一則喜,難過的是,總是被投訴掃得不乾淨,快樂的是,因為被投訴,所以再也不用來掃這條街了。

午後,再次巧遇發哥又開著他最愛的賓士車,那滿滿一車的落葉,彷彿是人與樹之間一段美麗與哀愁的滋味。

 

我的鄰居是一棵樹

這裡的一草一木,早已成為在地居民的生活美學標準配備,家門前若「少了一棵」那可不行。而這裡的公園、街道、機場、眷村、樹木、咖啡店、電影院……則是身為民生社區人引以為傲的集體記憶。當地里長苦笑說,平常在社區裡大家感情都很好,但是只要談到如何「愛樹、修樹、護樹」就會馬上翻臉,而里長被罵到臭頭則是常有的事。

我不禁開始好奇,是什麼因素街區的落葉這麼多?為什麼居民極力反對修樹?為什麼一樓的居民對樹又愛又恨?大家有必要為了樹反目成仇?

當我反覆在社區走踏、訪談與拍攝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樓的居民因為遭受樹根竄進屋內而產生許多生活不便;從大門卡住打不開、馬桶塞住、地板被樹根掀起來……早已到達無奈破表的境界。

然而,當我的鏡頭轉向二樓以上的居民,多數人則是希望保有茂盛的樹海,因為這是起初他們住在這裡最夢寐以求的美景啊。不過,住在頂樓的居民呢?!他們一臉欲哭無淚,嘆氣說天花板已經被榕樹竄根入侵開始漏水了……

 

在公園開講的療癒之夜

當鏡頭進入社區的兩個月後,很幸運的,我紀錄了不少居民們的酸甜苦辣心聲。在一個機遇之下,我決定籌劃兩場行動,開啟一段「後影像」行動。

第一場行動,透過舉辦再生藝術工作坊,帶領社區民眾應用清道夫所蒐集的菩提樹葉進行藝術創作裝置於街區,試圖反轉居民對於樹葉的觀感。

第二場是重頭戲,我將階段性的影像紀錄剪輯成一部短版紀錄片——〈這些樹,那些人〉,擇日於一座鄰里公園進行公開放映座談。想不到,那一夜是個奇妙的開始。原本我以為不會來的人來了,心想,人可能會不多,現場卻是聚集了將近80人。老實說,還真不知道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

在公園的大榕樹底下,紀錄片影像開始放映的瞬間,我能夠深刻感受到每一位觀眾的期待與緊張,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故事,雖然彼此對樹的處理觀點不相同,有的人甚至看對方不順眼很久了,卻能坐在同一個時空下細細傾聽左鄰右舍的想法。

一位在地耆老與建築師,原以為自己是個過於感性的愛樹極端主義者,很怕發表言論後被台下的人翻白眼、趕下台,結果意想不到的是,反而接收到不少人的回饋與安慰。

而坐在一旁的一樓住戶激動描述著家裡馬桶被樹根塞住的慘況後,更是獲得不少同理與關心的眼神。

原本認為可能會產生衝突的事,卻收到滿滿的安慰;原本認定不會有人瞭解的處境,卻是收到許多同理的眼神。那一夜,每個人聽見了彼此的心聲,也被自己的社區故事給療癒了。

而藉助紀錄片影像的力量,深切述說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當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好的生活環境,若彼此願意藉著傾聽、同理以及共同的討論及參與,那麼原本我們所認定的難成之事,就有機會被看見、被改變。

(作者為喜樂小田田計畫主持人)

相關文章

2024.12.30
2025年異象聖靈澆灌·應許實現-主任牧師專訪
走過2024年,在「置身榮耀·愛中合一」的異象、靈糧70的對焦中,神給台北靈糧堂2025年的異象是「聖靈澆灌·應許實現」,以及核心經文路四:18~19。迎向2025年,我們該如何回應神的心意?創意處專訪台北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巽正,跟我們談談他眼中的「聖靈澆灌·應許實現」: 靈糧70中,許多人都領受,聖靈要大大澆灌在教會。「我們要在這個恩膏裡面傳揚福音,使神的國度榮耀彰顯。」周巽正相信,「我們要看見醫...
2024.12.27
再創佳績!台北靈糧堂連續十年榮獲「宗教公益獎」
2024年9月6日,內政部在南投縣埔里鎮立藝文中心舉辦「113年宗教團體表揚大會」,在獲獎宗教團體中,有164家獲頒內政部「宗教公益獎」,另有13家獲頒行政院「宗教公益深耕獎」。內政部主任秘書黃駿逸特別提及,上萬間廟宇、機構、佛寺、教堂中,只有177間獲得此項表揚。 今年台北靈糧堂再獲「宗教公益獎」,已是連續十年得獎。去年更加碼獲行政院「宗教公益深耕獎」。治理與外展總部執行長呂健萍表示,「教會過去...
2024.12.17
速讀聖經很困難?古亭靈糧福音中心用「聽」的,吸近九成的會眾參與其中
 「聽到要推動速讀聖經的計劃,我的想法是,教會大概只有一半的人能完成。」古亭靈糧福音中心傳道姚芝芬坦言,要目前牧養的弟兄姊妹、特別是要有些不識字的長輩每天主動讀聖經,是不大可能的事。「我心裡思想,應該要讓每個弟兄姊妹都能參加!因此幾經禱告後,聖靈啓示讓弟兄姐妹互相陪伴一起讀聖經,有人讀有人聽」這一定會帶來教會體質的改變。 姚芝芬提及,在與核心同工一起禱告對焦的過程中,彼此雖有不同意見,也認為每天花...